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人居环境和生态要求也逐步加大。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对基本生存和环境安全的需求,已经对生态保障和城市环境景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城市生态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以及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了政府政策,提高到了顶层设计的高度。城市公园绿地因其作为“第二自然”的代表和具有公共属性的双重性质,因此公园绿地的发展建设已经成为了城市生态建设中的核心环节。当前对城市公园绿地的评价指标仍停留在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但这些指标仍是上个世纪城市规划评价的产物,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城市生态发展和人们对公园绿地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以哈尔滨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作为研究区,以公园绿地可达性作为研究方向,通过收集、归纳、整理哈尔滨市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哈尔滨市人口数量、统计年鉴、城市年鉴、哈尔滨市总体规划(2011-2020)等,运用“3S”技术和可达性分析模型,结合空间自相关理论、可达性理论和城市公园绿地等相关理论,分别统计公园绿地的面积、数量、类型等。在4种交通方式下,以20min为时间研究区间,5min为时间间隔,以道路交通距离、人口分布和公园对人群吸引力3点为主要影响因素作可达性分析,以可达面积率、可达人口率和预期访问率3者作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为方便评价研究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优良程度,通过求取评价指标之和作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系数,并将其作为公园绿地可达性的评价值。研究发现,在4种交通方式下,20min内无论采用何种交通方式出行,研究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都无法覆盖全部区域和服务全部居民。公园绿地可达性只能覆盖89.6%的区域、服务97.6%的人口和1.70%的预期访问率。针对研究区公园绿地现状提出了 3点意见来提升公园绿地可达性,即增建公园绿地并提高开放性、增设绿道加强公园绿地间的连接性、提高道路密度并缩小街区尺度。最后从可达性的角度出发,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以可达性系数为基础,计算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自相关系数,计算出可达性冷点和热点区域。以公园绿地入口处为源点,通过缓冲区法计算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再依据城市绿地规划规范和研究区总体规划等,选取公园绿地选址点,优化公园绿地空间格局。最终在研究区内共选出10个公园绿地规划选址点,增加公园绿地面积89.97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