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y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涉及女性身体与心灵的疾病,乳腺癌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发病率不断上升和年轻化的态势,这一看似遥远却离我们很近的疾病,正一步步蚕食着女性健康,带给女性一系列的身体创伤和心灵摧残,甚至是社会污名。笔者通过实习发现,已确诊的乳腺癌患者伴随着疾病进程,逐渐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她们在自我觉知、人际关系以及对于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变,即创伤后成长的实现。创伤后成长是指乳腺癌患者在经由癌症这一创伤性事件后,其心理韧性得到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等提高,从而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本文在前期访谈和观察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乳腺癌患者的创伤后成长展开研究:第一,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访谈资料,梳理了主流文化影响下乳腺癌患者经历乳腺癌所遭受的身体创伤、心灵创伤和社会创伤;第二,通过小组活动和小组观察,研究了乳腺癌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如何通过自身及其支持系统的努力去抗击癌症;第三,梳理乳腺癌患者通过积极对抗癌症得到的改变和成长。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乳腺癌作为一种重大创伤性疾病,带给女性的并非只有痛苦和磨难,癌症似乎是一种契机,促进了女性的创伤后成长,使得她们对于自我更加关注,对于亲情更加重视,其生命意义也得以重新思考;第二,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实现,与乳腺癌患者自身面对癌症的自我抗逆力、疾病误解的澄清、亲密关系等人际关系的支撑,以及入院治疗后的专业团队的支持有很大关系,这一发现也为我们如何促进乳腺癌患者实现创伤后成长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第三,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助人的专业岗位设置,在乳腺癌患者入院治疗后,能够发挥协调与链接相关资源的作用,促进患者获得医疗信息、实现住院适应、心理舒缓、各方关系协调与统筹以及患者在院生活的丰富多彩,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乳腺癌患者的创伤后成长。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被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博物馆正是展现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文明的最佳去处。陕西历史博物馆,承载着十四朝的历史,见证了周秦汉唐的辉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讲解词是外国游客了解博物馆文物及其所承载的历史的最直观、最有效的手段,讲解词的翻译因而也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基本陈列精华版讲解词》为
中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失智症伴随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失智症老人的照护方式主要为居家照护和养老院普适型机构照护,但二者均存在缺乏针对性和个别化等问题,导致失智症老人照护服务不足、医疗服务短缺,难以满足失智症老人健康生活的需要。本文以J认知症团体家屋的三位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月的参与式观察,围绕其入住前评估、日常生活照护、记忆专护等方
伴随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项目化运作逐渐成为社会服务运营的主要模式,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执行效果与当地实践的场域因素密不可分,项目的执行不仅是资源的传递与执行,更是各方参与主体凭借自身的惯习、资本在场域中开展的行动。场域是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各方行动者开展实践的社会空间。各方对场域的幻象、项目自身的运行规则、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扮演以及行动者的惯习差异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实践场域的建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以劳务输出的方式走向了城市,随之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由于入学政策、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抚养。处于青春期阶段留守的少年儿童,他们无法获得来自父母在生活与学习上提供的指导与帮助,成长中缺失了父母的情感支持,使留守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其心理变化充满矛盾与冲突,包括身心失衡的矛盾、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成才欲望与厌学
智障人士面对的诸多问题当中,就业问题一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就业对智障人士而言,不仅是维持生计的重要手段,更是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它意味着智障人士在经济生活、社会地位的解放和独立。根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以及中国智力协会数据推算:截至2011年,我国残疾人约为8502万人,智力残疾人将达到568万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6.68%。面对如此庞大的残疾人群体,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政策去改善其就
现代社会生活中,网络名誉侵权的案例经常发生,人们对此也屡见不鲜,众所周知,名誉权是公民一项很重要的人格权,网络名誉权则是公民的名誉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如何准确界定网络名誉侵权的内涵就尤为重要。另外,与传统名誉侵权相比,网络名誉侵权本身具有侵权主体匿名性、侵权行为呈现留痕状态、侵权信息传播迅速以及损害结果辐射范围广等特点,加之网络名誉侵权的媒介与手段也与传统名誉侵权大不相同,所以,对网络名誉侵权进
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改变个体亲密性的日常生活模式。个体为适应新媒体环境,改变传统的公共参与方式。本文试图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公众的公共参与方式,并借此重新思考桑内特“公共人衰弱”的观点在网络时代的适用性。本文以“人民日报”微博官方账号发布的博文为研究样本的数据来源,借助python和爬虫软件抓取2015年至2019年间30件重大公共事件的606条主贴文本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基层的舆论传播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移动客户端逐渐成为基层用户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地方自媒体日益蓬勃发展。县级传统媒体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同时受制于在覆盖范围、媒体资源、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局限,其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弱化,不能适应当下的移动传播需求,更难以担负起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因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应势而生,成为县级传统媒体进行数字化转型、重新巩固基层舆论宣传阵地的重要
近十年来,公众借助社交媒体随时随地提供新闻线索,进行新闻整合与评论表达,公民新闻理念因而得到了深度实践与长足发展。然而,在技术和媒介用户的双重作用下,公民新闻并非仅是扮演了丰富新闻报道的角色,同时在新媒介环境中,既推动了新闻事件合乎社会伦理发展,又能使之陷入众说纷纭的漩涡,在两极之间拉扯摇摆,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究其原因,公民新闻从单纯的事实导向转变为事实与情绪相混合的多元导向,产生了情绪化转向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建立一个同国际社会接轨的资本证券市场,是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共同需求,作为重要的融资平台,如何对上市公司进行更好的监管也备受关注。其中,上市公司欺诈发行股票行为属于严重危害证券市场的恶性行为,不但严重的扰乱了证券市场的应有秩序,给监管部门监管带来极大的困扰,而且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将以被称为“上市公司欺诈发行退市第一案”的“丹东欣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