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时贤在秦汉郡县属吏制度研究上,已取得了较多成果。但多是静态描述,少有对秦汉四百年间郡县属吏制度发展演变的关注。其实通过传世和出土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在政治、社会变迁的影响下,秦汉郡县属吏制度曾发生过不小的变化。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郡县属吏的设置分类与等级分层,关注各时段郡县属吏制度的不同特点,分析制度演变与社会、政治诸因素的互动关系,是本文的核心内容。
第1章主要探讨了秦及汉初郡县属吏的设置特点及秩次构成。秦及汉初郡县属吏的设置看似零乱,但其实可以分为啬夫类、史类和游徼亭长类三大属吏系统。郡府只有史类属吏,而县廷作为地方行政的实际负责者则同时兼备三个系统。三大属吏系统的确立奠定了秦汉郡县属吏设置的基础。郡府县廷属吏的不平衡及分曹制萌芽则是秦及汉初郡县属吏设置的主要特点。
第2章以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前期郡县属吏的设置情况为研究对象。随着郡县属吏数量的膨胀,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也日趋细密。以对“都吏”的研究为切入点,笔者重新讨论了郡县属吏的设置分类情况,认为当时的史类属吏已分化为曹吏、都吏、门下吏三个组织,是地方行政的主要承担者,权力和地位有所提高。与此相适应的是,啬夫类属吏重要性的大幅下降。此外,本章对赢员、郡文学与文学卒史的关系等具体问题也有所关注。
第3章通过对郡县属吏称谓系统的划分,讨论了西汉中后期至东汉前期郡县属吏的等级分层。郡属吏主要有卒史、属、书佐三大等级,基本与百石、斗食、佐史的秩次相合;县史类属吏有令史、尉史两级,与斗食、佐史秩次相合。在研究中对“掾”、“史”称谓有所关注,认为它们未在一个称谓系统中,不能进行简单的等级比较。当时的“掾”只是具体部门的主管,本身没有等级称谓含义,从级别上说可以是卒史,也可以是属、令史。此外,在卒史与“卒人”关系、有秩与百石关系、尉史、“主官”、“三辅尤异”等具体问题上也都有所阐述。
第4章关注了东汉中后期郡县属吏制度的继续发展。通过对《汉官》材料的重新解读,分析了当时郡县属吏设置和秩次的基本情况。从员吏增加、设置细密、“散吏”等方面探讨了东汉郡县属吏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在本章,笔者注意到了秦汉时期的“备吏”现象,对“故吏”、“修行”、“学事”、“私学”等称谓进行了思考,认为他们都曾以后备吏的身份活跃在行政舞台上。后来随着国家对低级吏员的扩充,他们中的一些成为正式小吏。
第5章从郡县属吏任命升迁制度和中央与地方豪族关系的变迁入手,分析了秦汉时期郡县属吏与长官关系的演变。从秦到东汉,郡县长官所拥有的任免升迁属吏的权力日益增大。郡县属吏与长官关系则经历了“公而佐上”、“控制与反控制的博弈”、“君臣关系”几个发展阶段。笔者对郡县属吏与长官间所谓的“君臣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君臣”关系的定位只存在于东汉,且不完全是“君臣之义”。属吏与长官“君臣关系”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各种政治势力共同利益诉求的表现形式,在东汉时期起到了维持统一、稳定政局的积极作用。
秦汉郡县属吏制度的发展与政治、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其演变进程反映出郡县长官行政权日益扩大和与地方势力结合日益紧密的历史现象。而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则是秦汉最高统治者地方政策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