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40%的踝关节扭伤人群发展为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表现为疼痛、反复扭伤、“giving way”(打软腿)等。70-80%的CAI患者会发展为创伤后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一直以来,CAI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关注于踝关节,近年来,有研究提出CAI患者的髋部功能也有下降,对其进行髋部力量训练有助于CAI患者的恢复。但未讨论过传统平衡训练、髋部力量训练、平衡训练联合髋部力量训练的效果差异。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横向对比揭示不同髋部运动下CAI患者的平衡特征和纵向干预揭示髋部力量与平衡功能的具体联系,以及平衡训练联合髋部力量训练的效果,为CAI患者的康复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分为二部分:一、横向比较:“T-band”踢腿训练中CAI患者与健康人的压力中心特征研究方法:纳入15名CAI患者和15名健康人,测量受试者在测力平台上做―T-band‖踢腿(包含四个方向:髋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时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的变化,记录COP轨迹的总长度、A-P和M-L向的COP偏移轨迹、A-P和M-L向的COP偏移范围和COP包络面积。研究结果:对比健康人的优势腿,CAI患者的健侧在髋外展时M-L向COP偏移范围显著增加(P<0.05)。对比健康人,在进行髋前屈时,CAI组患侧的COP轨迹总长度、A-P和M-L向COP轨迹、A-P和M-L向COP偏移范围和COP包络面积显著增加(P<0.05)。在进行髋外展时,CAI组患侧的这些COP参数也有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论:CAI患者在4个方向进行“T-band”踢腿时,髋外展和髋前屈方向上表现出的稳定性较差。提示“T-band”踢腿训练应加强这两个方向上的动作训练。二、纵向干预:平衡训练联合髋部力量训练对CAI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纳入60名CAI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最后共有47人完成,分别是传统平衡训练组15人,髋部肌力训练组14人,联合训练组18人。利用平衡误差评分系统(Balance error scoring system,BESS)、星形偏移平衡测试(Star excursion balance test,SEBT)、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手持式测力计和“8”字交叉跳测试,分别对患者进行静态、动态平衡、髋部肌力、肌肉激活程度以及功能表现的评估。嘱患者利用自我感觉稳定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踝关节稳定感的自我评价。研究者在门诊按时监督不同组别的患者训练,每周三次,一个月后再次进行相同的评估。最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髋部肌力与动态平衡、肌肉激活程度、功能表现以及自我稳定评分都有显著相关性(P<0.05)。训练一个月后,三组CAI患者的所有测量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训练前后的各指标有统计学意义。传统平衡训练组内,SEBT-PM方向的动态平衡改善(P=0.003),功能表现提高(P=0.022)以及自我稳定评分增加(P=0.000),SEBT-ANT中臀中肌(P=0.012)、腓骨长肌(P=0.006)激活显著减少,SEBT-PM中腓骨长肌激活显著减少(P=0.015);髋部肌力训练组内,SEBT-PM(P=0.038)、SEBT-PL(P=0.037)方向的动态平衡改善,髋外展肌力(P=0.009)、髋部后伸肌力增加(P=0.007),功能表现提高(P=0.001)、自我稳定评分增加(P=0.001),以及SEBT-PM中臀大肌激活显著减少(P=0.011);联合训练组内,静态平衡(P=0.014)、SEBT-PM(P=0.010)、SEBT-PL(P=0.004)方向的动态平衡改善,髋外展肌力(P=0.012)、髋后伸肌力(P=0.006)显著增加,功能表现提高(P=0.002),自我稳定评分增加(P=0.000),以及SEBT-ANT中腓骨长肌激活(P=0.031)显著减少。研究结论:CAI患者髋部力量与静动态平衡、功能表现等之间都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临床上CAI康复策略上应该加入髋部训练。为期4周的髋部训练联合平衡训练方案并没有比单独进行髋部训练或平衡训练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