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体材料桩+水平加筋复合地基沉降分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f0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网建设的发展,高速公路必然要经过大量的软土地基区域,此时,如何处理软土路基成为公路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软土地基问题日益突出,各种软基处治技术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散体材料桩+水平加筋复合地基法是目前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型的软基处治技术。但是该处治技术的理论研究尚欠成熟。为此,本文结合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大面积不均匀公路软弱地基按沉降控制双向增强处治技术”(2006AA11Z104),针对散体材料桩+水平加筋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及作用机理等方面,通过理论分析及室内模型试验进行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针对复合地基的复合模量是计算复合地基沉降的关键参数,但求解出完全符合实际的精确解较困难的情况,在分析复合模量现有计算方法及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将散体材料桩+水平加筋复合地基的加固区看成由桩和土组成的复合材料,从整体上考虑,避免了桩与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并采用弹性理论中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计算复合模量,推求出复合模量的上下限值计算公式。其次,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散体材料桩+水平加筋复合地基的承载机理,将加筋体和复合地基垫层作为一个整体薄板加以考虑,在考虑薄板非线性变形及加筋体水平抗力作用的基础上,基于虚功理论及Winkler弹性地基模型,建立出散体材料桩+水平加筋复合地基加固区沉降计算方法。该方法能综合反映上部荷载、面积置换率、垫层与桩间土刚度以及桩土应力比等主要因素的影响。最后,为了进一步研究散体材料桩+水平加筋复合地基的沉降特性,在相似理论基础上设计并完成:单纯软土路基模型试验、碎石桩处理软土路基模型试验、土工格室垫层+碎石桩处理软土路基模型试验与土工格栅垫层+碎石桩处理软土路基模型试验共四组室内试验。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散体材料桩+水平加筋复合地基能有效扩散和均化上部荷载,从而达到加固软基、减小地基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效果,而且能够限制路堤外侧的隆起变形。同时,碎石桩与水平加筋垫层共同构成比较完善的排水体系,有利于加速桩间土排水固结。通过复合地基加固区沉降理论计算值与模型试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吻合较好,进而验证了本文理论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其他文献
“连续性倒塌”的定义基本可以概括为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或由于突发事件结构发生局部破坏,但受建筑物本身的延性和连续性所限,可能导致建筑物发生部分倒塌甚至全部倒塌。这
预应力锚索技术作为一种最有效的加固支护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水电、工业与民用建筑等工程中。它主要是通过充分发挥岩体的自承潜力,调节和提高岩土的自身强
抗冻性是衡量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关于大骨料混凝土抗冻性的试验研究较少,其中大部分是针对相对动弹模、质量损失的研究,而对于冻融循环后的大骨料混凝土的多
近些年,我国沿海地区极端风气候(如台风)多发,导致大量村镇民居建筑损毁。然而,风灾调查显示,低矮房屋的损毁基本为屋面结构的破坏,尤其是由屋面迎风边缘、角部及屋脊局部区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低碳节能和发展绿色建筑,光伏建筑一体化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虽然光伏建筑在我国某些地区已经建成,但大部分都只是局限于示范工程,推广程度不高。因此
随着当代建筑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高度、跨度及耐久性的要求不断提高,普通混凝土结构已越来越不能胜任这种要求。新型超高性能混凝土RPC(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韧
对现有结构进行加固与修复,可以充分发挥结构的潜力,满足结构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同时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纤维增强塑料(英文简称FRP)凭借其高强、轻质、耐腐
“连续倒塌”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于偶然事件结构发生局部破坏,这种破坏从结构初始破坏位置沿构件进行传递,最终导致整个结构倒塌或者造成与初始破坏部分不成比
内填砂卵石薄壁方钢管柱充分发挥了钢管和砂卵石两种材料的特性,使其不仅可以增强薄壁空心钢管柱的稳定性能,而且还能弥补钢管混凝土柱在一定使用年限后难以节能环保、重复利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