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导致人类交流障碍的感觉缺陷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有近三亿人罹患耳聋。在导致耳聋发生的众多因素中,遗传因素占60%~80%,主要为单基因缺陷致病,且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其中,X连锁基因突变致聋发生频率较低,目前罕见报道。目的:对一个X连锁隐性遗传综合征型耳聋的家系进行临床表型检测以及遗传学分析,应用X染色体外显子组捕获和测序技术进行致聋基因鉴定。方法:(1)通过家系调查,绘制家系图谱;对家系成员进行听力学、内耳影像学等全身检查以及遗传学分析。(2)采集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选择该家系2例男性患者(111-13,IV-9)和1例女性携带者(Ⅲ-4)进行靶向X染色体外显子组捕获与测序,筛选候选致聋基因;常规PCR与Sanger测序对家系所有成员进行共分离分析,确定与该家系耳聋发生相关的候选致病基因。(3)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候选致聋基因突变位点的保守性,蛋白结构模拟分析突变后蛋白结构的改变及其潜在致病性。(4)整胚原位杂交分析斑马鱼同源候选致聋基因在其胚胎不同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qRT-PCR分析同源候选致聋基因在小鼠各组织的特异性表达,免疫组化分析其在小鼠内耳组织中的表达定位。结果:(1)临床表型检测结果显示,该家系耳聋患者呈先天性双侧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并伴有面部或耳部畸形,家系谱的遗传学分析提示该家系呈现典型的X连锁隐性遗传的特征。(2)X染色体外显子组捕获与测序获得5个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经家系遗传共分离验证,筛选确定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分选蛋白2(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associated sorting protein 2,GPRASP2)基因突变(c.1717-1718GC>AA,p.A573N)在家系中为完全共分离,在300例听力正常的个体中未检测到该基因突变。(3)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突变位点编码的氨基酸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第573位密码子编码的丙氨酸(Ala)替换为天冬氨酸(Asp),造成蛋白侧链极性与空间位阻的改变,推测可导致GPRASP2生物学功能的损害。(4)斑马鱼整胚原位杂交实验结果显示,armc10(GPRASP2同源直系基因)在24 hpf胚胎脑及听囊中开始呈现特异性表达;qRT-PCR结果显示Gprasp2在小鼠的脑与耳蜗组织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prasp2表达定位于耳蜗组织的螺旋神经节、血管纹和内外毛细胞等部位。结论:在国际上首次鉴定了一个新的X连锁隐性遗传综合征型耳聋致病基因GPRASP2,丰富了综合征型耳聋致聋基因的突变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