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感恩逐渐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然而,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将目光集中于感恩的整体作用,鲜有研究者对感恩的最后一个步骤——感恩表达进行单独、深入的研究。而作为将施惠者与受惠者联系起来的关键环节,感恩表达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惠者的感恩情绪是否能够准确的传达给施惠者。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感恩表达的倾向、方式与影响因素,并编制相应的测量工具以便于今后的研究者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来综合考量大学的感恩表达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尽管在访谈中,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感恩表达行为比较缺乏,但是量化研究的结果却表明大学生的感恩表达行为实则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感恩表达倾向与行为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整体较为良好。第二:从感恩表达的对象来分,我们可以将感恩表达分为对父母的感恩表达、对同学的感恩表达以及对陌生人的感恩表达。其中,对父母的感恩表达遵循按需分配的原则,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照顾和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对陌生人的感恩表达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主要表现为小忙进行口头感谢,大忙则报以物质回馈;对同学和老师的感恩表达同时兼具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属于混合性原则;对同学的感恩表达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与相互帮助。第三:通过质性访谈,我们发现感恩表达方式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当表达。表现为选择了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或者表达程度有待商榷。例如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自己对父母感恩的言语表达较为缺乏,但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同时也指出,父母实则并未在意这些简单的言语表达行为,并且许多时候,这些言语表达行为会起到反效果,让父母认为亲子关系存在隔阂。第四:感恩表达量表的编制。我们的最终量表为四因素(分别为对日常互动、尊重关怀、物质表达、言语表达四个维度)模型,量表信度分析表明问卷各因素内部一致性良好,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四因素模型得到了数据支持,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我们还对问卷的理论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进行了检验,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总之,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感恩表达量表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项目设计有效合理。第五: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大学生感恩表达总分在性别、专业、生源类别、是否独生子女上差异不显著、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上差异显著。具体到各维度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物质表达和言语表达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