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触发闪电近距离磁场的测量和放电参量的估算

来源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中人工触发闪电因和自然闪电的放电过程类似而倍受重视,但由于空中触发闪电击中引流杆的概率很小,对其电流直接测量十分困难,所以对空中触发闪电电流的间接测量(反演)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在自制低成本近距离闪电磁场测量系统的基础上,2005年夏季在山东人工触发闪电实验(SHATLE)中获得了传统人工引发闪电和空中人工引发闪电的放电特征,所得主要结论如下: (1)近距离磁场测量系统自制的磁场测量系统包括两个正交的环形天线、积分电路和采集记录等。在武汉大学高电压与绝缘实验室对测量系统进行的标定表明,磁场测量系统得到的磁感应强度曲线与电流曲线非常一致。当采用高增益天线时,天线在距引流杆60米处能测得的闪电通道最大电流值为37.7kA;当采用低增益天线时,天线在距引流杆60米处能测的最大电流值为84.4kA。 (2)人工触发闪电初始阶段放电特征无论是传统人工触发闪电还是空中人工触发闪电,磁场测量系统记录到的孤立脉冲是火箭上升过程中激发的不连续发展上行正先导产生的。传统触发闪电中不连续发展上行正先导幅值的平均值比空中触发闪电要小,最大值也比空中触发闪电小;空中触发闪电脉冲间的时间间隔分布更离散。 连续发展的上行正先导脉冲在60m处产生磁感应强度峰值比不连续发展上行正先导要大,连续发展上行正先导电流峰值平均值为23.0A,变化范围16.9-41.0A,电流峰值与磁感应强度峰值之间的关系为Ip=61.9B+2.56。另外,先导在地面60m处产生电场峰值的平均值为16.7V/m,电场峰值与电流峰值之间满足Ip=1.42E-2.33。 与传统触发闪电中上行正先导的发展过程类似,空中触发闪电中下行负梯级先导也经历了不连续发展和连续发展两个阶段。不连续发展阶段,负梯级先导在60m处产生电场的变化范围30-290V/m,对应的磁感应强度0.39-3.56μT,此阶段中电场和磁场波形规律性较差;在负梯级先导的连续发展阶段,电场和磁场波形的规律性增强,在60m处产生的电磁场幅值也较大(电场35-700V/m,磁感应强度3.06-5.04μT),说明下行负梯级先导逐渐接近地面。另外,连续发展阶段的下行负梯级先导中和电荷量达到177.78-486.31μC。 (3)人工触发闪电直窜先导-回击放电特征人工触发闪电直窜先导-回击电场变化呈V形。传统人工触发闪电0503回击电流峰值的平均值为11.9kA。直窜先导、回击在60m产生的电场变化分别为17.8kV/m和18kV/m。直窜先导、回击在60m处产生电场变化的一致性说明回击过程基本将箭式先导通道的电荷完全中和。 估算得到传统人工触发闪电直窜先导电荷密度、电位分别为59μC/m和6.1MV,均与回击峰值电流成正相关(R2=0.82);反演出的空中触发闪电直窜先导-回击放电参量比传统人工触发闪电略高,但没有量级上的差别。将传统和空中触发闪电直窜先导-回击放电参量一起拟合得到直窜先导的电荷密度、电位与回击峰值电流成正相关(R2=0.89和R2=0.88);直窜先导速度、回击速度与回击峰值电流之间没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本文对2002年3月18日~3月22日发生在我国华北、东北和蒙古国的强沙尘暴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首先对环流背景、蒙古气旋进行诊断分析;然后利用MM5非静力模式对这次
本文对比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东部,即青海地区)地面台站观测的积雪资料(包括积雪深度和积雪日数)和卫星积雪资料(包括NSIDC雪盖面积比、ERA-40积雪深度、NCEP/DO
本文利用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供的FNL(Final Analyses)格点资料与大气数值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 Model)-3.4.1对2009年0920号
雷电灾害作为自然灾害之一,目前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闪电多发生于强雷暴天气中,研究强雷暴中闪电活动的特征对闪电的预警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利用山东雷电探
学位
基于黑龙江地区周边常规气象站1971~2000年间逐月的风速、温度、气压、水汽压资料以及黑龙江省数字高程(DEM)资料,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数据处理平台,利用复杂地形下风速插值算法
平流层臭氧减少导致到达地表UV-B变化及其对地球生态的影响研究成为目前国际上环境科学的三大热点课题之一,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试验以2个粳稻品种沈农606和沈农265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