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佛学与六朝文论之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佛学与六朝文论的文学本体论、方法论和创作论三个方面的联系,并从这三个方面阐述了佛学对六朝文论深刻的内在影响。本论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交代了该论文的研究范围、该研究领域之研究现状及该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正文部分是全文的核心,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概述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之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佛教的文学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二、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形式的影响;三、佛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文论的影响,即佛学对古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理论的影响。本文研究重点不是佛教对六朝文学或文论的影响,而是佛学——佛教宗教哲学——对六朝文论的影响。第二章:涅槃佛性说及性灵观念与六朝文论的本体论。在这一章里,笔者阐述了“性灵”一词与佛学之间的关系,对《文心雕龙》、《诗品》中的“性灵”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心雕龙》中“性灵”概念具有文学本体论意义并揭示了《诗品》中“性灵”一词的诗学意义。笔者还以王筠的“吟咏性灵”、姚察的“妙发性灵”、颜之推的“发引性灵”等文论为依据,得出“性灵”在南北朝时期具有文学本体论意义的观点。第三章:般若学说及中道观念与六朝文论的方法论。本章阐述了以僧肇为代表的般若学说及其相关的中道观念对中国佛教美学研究和中国古典诗学“意象”概念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般若学中道观念对《文心雕龙》中的“自然”概念、言意统一观念和动静统一观念产生了内在的影响。第四章:涅槃佛性及虚寂、法身观念与六朝文论的创作论。本章阐述了虚静观念及佛学虚寂、法身观念与文学想象的关系;分析了慧远的“法身”观念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和其有关想象的理论对《文心雕龙·神思》产生影响的可能性。本章还对宗炳、肖统的“法身”概念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艺术理论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第五章:六朝佛学及相关文论对后世文论及创作的影响。本章从钟嵘诗论对后世以“性灵”论诗的影响和六朝般若学中道观念对后世“意象”概念的影响两个方面说明六朝佛学及相关文论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又从六朝佛学涅槃、中道、法身观念对王维、苏轼、龚自珍等人诗歌创作的影响,说明六朝佛学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