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作家。《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于1860年出版的一本半自传体小说。该小说自出版以来就备受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小说里的玛姬被认为是艾略特曾塑造过的所有小说人物里最完美的女主人公。人们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和解读她,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在大多数评论家的眼里,玛姬是维多利亚时代父权体系和工业社会双重压迫下的受害者。目前很少有人从悖论这个角度去研究《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里的玛姬。悖论就是在逻辑上可以推断出互相矛盾的结论,但是在表面上又可以自圆其说的命题或理论体系。本文从悖论的角度研究了女主人公的叛逆、自我牺牲和经受的苦难,从而揭示艾略特对女性、对过去和对宗教的矛盾态度。玛姬的叛逆一方面是作者希望玛姬能摆脱旧社会对女性的束缚,成为新女性的典范,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要揭示隐藏在其叛逆外表下的顺从本性,从而体现艾略特矛盾的女性观。她一方面支持为女性争取平等,而另一方面又支持传统的男女分工,认为女性的顺从和奉献精神值得鼓励;玛姬放弃对友情和爱情的追求,一方面作者在谴责历史传统的束缚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要借此表达玛姬对传统束缚的宽容,从而体现艾略特对历史传统有着矛盾的态度。虽然她承认历史传统的束缚,并且希望摆脱旧时落后习俗的束缚。但是她又认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现在与过去之间和过去与将来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联系,人们对于旧社会落后习俗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束缚应当有包容和同情之心;从十三岁开始,玛姬经历了各种苦难。玛姬的这些苦难经历一方面是作者在斥责宗教信仰的形式主义,而更重要的是她要赞扬玛姬在面对艰苦生活时表现出的博爱和宽容精神,从而体现了艾略特矛盾的宗教观。一方面她支持摒弃宗教信仰的某些不合理之处,而另一方面她又认为人们应该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且将宽容精神牢记于心,这正是基督教的真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