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认同与融合: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logn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促进了非裔美国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大量非裔文学作品在白人主流出版社出版,标志着非裔美国文学第一次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和认可。非裔女性作家作为黑人种族这一重要历史进程的组成力量和参与者,是新黑人女性形象不可或缺的代言人和书写者,也是这一时期黑白种族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的推动者和记录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代表作家杰西·雷德蒙·福塞特、内拉·拉森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书写了新黑人女性在20年代美国特殊历史语境下对种族、性别、阶级、文化等的独特体验,是非裔女性小说创作走向现代性的转折,构建了现代非裔女性小说的写作传统。三位女性作家的10部小说展示了非裔民间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差异、冲突、碰撞与融合,体现了双重认同与融合主题、创作倾向和文化取向。作为哈莱姆文艺复兴不同阶段的女性代表作家,运动早期的福塞特以城市中产阶级非裔女性为书写对象,强调了新黑人女性的双重身份认同和对自我定义的努力,集中表现了新黑人女性积极、乐观的种族融合态度。运动巅峰期的拉森运用现代心理描写技巧洞察了游离于黑白两个世界之间的混血儿内心世界,着重刻画了女性混血儿对黑白种族文化冲突、碰撞与融合的特殊体认,表现了融合的复杂性。运动后期的赫斯顿则将目光转向南方乡村的非裔美国人生活,展示了女性是非裔民间习俗、民间艺术、原始宗教信仰等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保护者,强调文化融合的前提是坚守非裔文化传统和维护族裔身份认同。本文的着眼点为这一时期非裔女性小说中的双重身份认同和黑白种族文化冲突与融合,通过剖析三位女性作家书写“黑人性”、“美国性”和“文明共性”的具体表现,表明这一时期非裔女性对黑白种族文化融合实践的摸索与对两种文化关系的思考。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又分为四章。绪论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综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三位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成果,但在近三十年却未受到学界充分关注,尚未展开对这一时期女性作家群体的系统研究,尤其缺乏女性作家共同的创作主题、创作倾向和文化取向研究。本文运用后殖民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社会-历史批评等批评方法,展开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双重认同与融合主题、也是女性作家的创作倾向、文化取向研究,以加强这一时期非裔女性作家群体研究和非裔女性小说传统研究,对构建美国多元文化和反对种族歧视具有现实意义。第一章对哈莱姆文艺复兴与三位女性作家的关系进行了梳理,主要介绍了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宗旨和主要议题,三位女性作家对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参与、态度和认知情况,三位女性作家的创作生涯,与同时期杜波依斯、怀特、休斯等男性作家的交流和博弈,力图展示哈莱姆文艺复兴及同时代非裔男性作家对女性作家书写策略的影响。跟同时代非裔男性作家创作相比,女性小说以非裔女性为关注对象突显性别体验,极力将非裔女性恢复成“完整、复杂、没有被矮化、没有被扭曲”的女人,新黑人女性开始挣脱种族、性别和阶级的多重压迫,女性的自我发展、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意识觉醒。同时,非裔女性作家反对文化同化主义和拒绝文化民族主义,形成了双重认同的文化观,她们的小说实现了“族裔性”与“美国性”的结合,展示了对文化认同问题的多角度思考。第二章主要分析非裔女性作家的“黑人性”书写。作为非裔群体共享的文化特质,“黑人性”是非裔美国人参与美国多元文化构建的基础,也是维系非裔群体交往的文化纽带。非裔女性小说中的非裔民间习俗、非裔语言艺术和来自非洲的原始宗教信仰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非裔美国人身上流淌着的非洲文化因子,是认同非裔文化传统的体现。非裔女性作为种族文化的传承人,她们重视在社区和家庭内部复活和演绎非裔民间文化,进一步丰富了“黑人性”的内涵。饮食习俗记录了非裔女性的日常生活状况,走廊文化展示了非裔口头文化传统,节庆活动强化了非裔的文化记忆,歌舞宣泄了非裔群体的情感,方言土语显示了黑人英语的强大意指功能,布道艺术演绎了“呼唤-应答”模式,幽默艺术体现了她们泪中含笑的生存智慧。女性作家们极力呼吁反对歧视、反对自卑、反对异化以维护民族自尊心、提升种族自豪感、捍卫族裔身份,她们揭露白人对非裔女性刻板印象的生产机制,重视女性成长的价值,反思种族内部的他者化现象,强调新黑人女性意识觉醒对黑人种族和美国社会的意义。第三章主要剖析非裔女性作家的“美国性”书写。女性作家们展示了 20世纪初期非裔女性对“美国梦”为代表的主流文化的追寻和认同,安吉拉、黑尔加、克莱尔、珍妮等新黑人女性接受妇女运动的性别解放思想,全面参与美国社会生活,大胆追寻女性的平权梦、城市梦、职业梦和财富梦。运用美国主流文学注重现代叙事艺术、心理描写、象征手法等创作技巧,这一时期的非裔女性小说不仅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非裔女性的美国生活经历,而且洞察了女性在特殊场景中复杂的内心感受,展示出女性作家们对主流文学语言艺术创造方法的认同。赫斯顿小说中大量存在对“摩西”、“六翼天使”等《圣经》文学形象的借用及改造,对“约拿的葫芦蔓”、“大卫与扫罗女儿婚姻”、“玛士撒拉年纪”等《圣经》典故的借用,对“大洪水”、“伊甸园”等《圣经》意象原型的化用,对“追寻”、“成长”等《圣经》母题的再现,表现了对国家宗教基督教文化元典的接受。福塞特、拉森作品中的非裔女性尽管面临着严重的种族、性别歧视,但她们坚定选择继续在美国生活,拒绝移民非洲,努力从各方面证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相似性,积极伸张女性的权利,展示成为完整的美国人的可能性,以肯定自己的美国身份认同。第四章主要探讨了非裔女性作家对构建“文明共性”的书写,以寻求黑白种族文化的和合共存。文化冲突与融合是黑白种族文化关系的常态,其形成的张力影响着非裔女性的身份认同与家园归属感。福塞特、拉森特别关注作为种族混合“产物”的非裔混血女性,书写了黑尔加、安吉拉、克莱尔等混血女性游离于黑白种族之间的身份困惑与身份选择之难。极具性别特征的非裔美妆文化很好地展示了非裔女性对黑白两种文化进行融合的实践,表现了融合的艰难和复杂性。一方面,非裔女性对美妆时尚的热衷追逐体现出她们对主流消费文化和视觉审美文化的接受与认同,也暗示她们渴望以平等、尊严的姿态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生活中。另一方面,美妆文化明显呈现出“以白为美”的白人审美标准,形成了与“以黑为美”的黑人种族审美标准的冲突,造成了非裔女性的“黑人性”认同危机。此外,这一时期女性小说中有明显的旅行叙事情节和结构,在叙事范式和主题方面与美国主流文学形成同构性。城市非裔女性拥有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大量的旅行丰富了她们的视野,良好的经济条件使她们有条件去追求现代妇女的自我定义,摸索缓解文化冲突与实现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出路。非裔女性的跨域式旅行出发与回归表现出她们探索文化融合、构建“家园”的努力,女性在寻“家”之旅中的困惑与迷茫表明文化融合之难。结语部分总结了双重认同与融合既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的共同主题,也是女性作家的创作倾向和文化取向。这既吻合哈莱姆文艺复兴致力于塑造新黑人形象、挖掘与发扬非裔民间文化的非裔美国文学发展潮流,也顺应了 20年代美国主流文学大力开发本国文化资源以寻求美国文学独立的时代要求。同时,通过扼要阐述当代非裔美国女性小说一如既往地重视书写“黑人性”、“美国性”与文化之间和合共存的“文明共性”的现状,表明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创作对构建非裔女性小说传统的重大贡献,进而强调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非裔女性小说中暗含的多元文化平等并存精神对反对种族歧视、解决种族文化冲突和构建美国多元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微波萃取的前处理方法,结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C-ICPMS),准确测定婴幼儿米粉中砷甜菜碱(AsB)、亚砷酸根(As(Ⅲ))、二甲基砷酸(DMA)、一甲基砷酸(MMA)和砷酸根(As(Ⅴ))5种砷形态的方法。方法 婴幼儿米粉样品采用1%HNO3作为提取溶液,在90℃条件下微波萃取60 min,提取液离心过膜后,用LC-ICPMS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建立的5种
本文以硝基苯酚、二溴甲烷、1,4-二溴丁烷、1,10-二溴癸烷为原料,通过威廉姆逊反应和硝基还原反应,合成了二胺化合物。利用二胺化合物与2,3-二羟基苯甲醛、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反应,合成了五个新的席夫碱配体。以上五个席夫碱配体具有配位点丰富的特点。对以上合成的配体进行了核磁共振氢谱,碳谱的表征。在回流条件下,利用合成的席夫碱配体与过渡金属盐进行反应,成功合成了6个系列的13种含稀土金属配合
锂硫(Li-S)电池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和能量密度,被认为最有潜力的新型二次电池之一。但是,目前其实用化尚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主要包括硫的电导率低、硫还原过程中体积的膨胀以及多硫化锂(Li PSs)的穿梭效应。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在Li-S电池的正极与传统隔膜之间设计一层全新的插层膜,用于加速Li PSs的转化,抑制Li PSs的穿梭效应。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铜离子催化偶联反应
数据挖掘作为一种跨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应用已得到了大幅扩张。然而,尽管数据挖掘技术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应用的适宜性、解决具体问题时选择最好的数据挖掘方法、以及归属选择方法等方面并没有形成共识。此外,由于各个学科中数据性质的急速变化,数据挖掘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以应对这些不断发生的变化。在本文中,我们的主要重点在于使用数据挖掘模型并检验其在财务报表欺诈检测中的适用性。财务报表欺诈检
当下,金属有机框架(MOF)经常用于纳米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复合材料的前体或模板,因其高比表面积、结构及孔径可调,可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孔材料并引起了极大的兴趣。MOF经热处理后容易转变成金属氧化物、金属/碳复合物及多孔碳,并且MOF的此类衍生物与单独的金属氧化物相比,具有独特的结构和优越的导电性,这使得MOF衍生的多孔材料在催化应用中非常有前途,并发现壳聚糖材料也常作为碳前驱体,以合成过渡金属/碳复合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安全生产状况也整体呈现逐年稳定好转的发展趋势,但是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仍然较高且下降幅度呈现逐渐收窄的趋势。伴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发展进程的持续推进,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导致社会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诸多挑战,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矛盾冲突现状的有效途径就是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源头管控”的安全生产发展长期战略,将安全生产要求贯彻于设计
【皂罗袍】是南北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曲牌,在长期的流变过程中,广泛运用于说唱、戏曲、器乐等领域。本文重点考察【皂罗袍】曲牌的流传情况以及词格、音乐两方面的程式性与变异性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皂罗袍】曲牌分布于全国16个省份,共产生了74个不同的曲牌版本。词格方面,大部分曲种、剧种遵照了【皂罗袍】曲牌的格律特点,而少部分曲种、剧种出现了灵活的变化。音乐方面,全国各地的【皂罗袍】存在区域内音乐元素共享的
在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用制度也发生了数字化、电子化的改变。我们将这种以数据为基础、利用数字工具搭建数字化场景、作用于数字经济要素的数字化经济关系,称之为数字信用制度。受数字技术的影响,数字信用制度在活动规模、制度设计以及功能作用等方面均发生改变。一是数字信用制度形式和资本体量激增。截止2019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P2P网贷行业,累计
在过去的三十年中,西非国家经历了长期的贫困、失业和人口增长。尽管自2001年以来,西非各国不断呈现出经济增长趋势,大多数地区却仍然十分贫困。大多数西非国家采用了大量国际和国内战略,仍未能在2015年前消除极端贫困。为了帮助决策者尽快制定出消除贫困的政策,深入分析贫困、失业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关于这三者关系的文献并不见多。为了寻找西非国家贫困、失业与城市化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为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