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两种表达CrylAb杀虫蛋白的转Bt基因抗虫玉米(MON810和Btll)为材料,应用ELISA方法研究并比较了这两种转Bt基因玉米间苗后留在田间的幼苗残体中和玉米散粉时沉积在叶腋处花粉中杀虫蛋白的田间降解动态、收获时Bt玉米各组织中杀虫蛋白的含量、植株茎和叶片不同空间分布(上、中、下)中Bt杀虫蛋白和秸秆不同处理(完整、5cm和切碎)中杀虫蛋白在玉米田和冬小麦田的降解情况、根茬和土壤根际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两种表达CrylAb杀虫蛋白的转Bt基因抗虫玉米(MON810和Btll)为材料,应用ELISA方法研究并比较了这两种转Bt基因玉米间苗后留在田间的幼苗残体中和玉米散粉时沉积在叶腋处花粉中杀虫蛋白的田间降解动态、收获时Bt玉米各组织中杀虫蛋白的含量、植株茎和叶片不同空间分布(上、中、下)中Bt杀虫蛋白和秸秆不同处理(完整、5cm和切碎)中杀虫蛋白在玉米田和冬小麦田的降解情况、根茬和土壤根际中杀虫蛋白的田间降解情况,同时在室内人工气候箱中研究转基因玉米秸秆中释放的杀虫蛋白在土壤和水中的降解情况。
其他文献
2004~2006年三年间以武育粳3号,扬粳9538等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机插稻育秧研究,探讨了床土培肥的效应及其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并实施了超秧龄秧苗的生长观察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生长效应等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添加速效肥料(复合肥料)进行床土培肥,可使床土速效NPK含量迅速增加,速效氮的增加呈指数关系,高培肥处理的增幅大于低培肥处理,丘陵土的增加快于冲积土;速效磷含量随培肥水平的提高直线上
本文以地处苏中的姜堰市为例,通过土壤养分测定与不施氮空白区试验,初步明确了该市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了不同土种土壤氮等养分与水稻基础产量的关系,建立了不同土种不施氮空白区水稻基础产量模型,并进一步明晰了适于当地应用的水稻精确施氮三参数,即:目标产量100 kg籽粒吸氮量、土壤当季供氮量(基础产量及100 kg籽粒吸氮量)、氮肥当季利用率,进而开发出了基于组件式GIS的县域水稻精确施氮决策支持系统V1.
为了解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对稻米凝胶特性的影响,利用桂朝2号为轮回亲本,苏御糯为供体亲本,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构建了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近等基因系。进而分析了各个系的稻米淀粉理化特性(包括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RVA谱的各个特征值),获得的主要结果有:1、近等基因系的各个株系在大部分的农艺性状上与桂朝2号没有显著差异,表明近等基因系背景与桂朝2号十分接近。但是多数系与桂朝2号相比育性有所下降,米粒偏长
湿害(渍害和涝害)是旱作物生产中时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大麦(Hordeum vulgare L.)对湿害反应比较敏感,湿害是大麦稳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培育耐湿性品种是经济而环保的方法,为此必须筛选与鉴定大麦耐湿性资源。本试验以大麦(Yerong×Franklin)加倍单倍体(DH)群体165个系为材料,采取双重对照法进行人工湿害处理,以植株的形态、生理性状及成熟植株的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抗纹枯病QTL初步定位和区间验证的基础上,建立判断欲提高抗性水平的育种亲本在这些QTL区间的基因型的方法,为在分子育种中真正利用特定抗纹枯病QTL打下基础。本研究建立的检测育种亲本在目标QTL区间的基因型的方法是回交检测法。实验中涉及到的两个抗纹枯病QTL为qSB-9和qSB-11,它们的抗性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特青第9号染色体和Lemont的第11号染色体。本研究以这两个亲本为非轮回
叶绿素是植物叶绿体内参与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其代谢过程是一相当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当控制叶绿素发育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就会导致植物的叶色发生改变。水稻叶色突变体不仅是研究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叶绿体的遗传分化与发育等的重要材料,而且也可作为标记性状用于杂交稻的制种与繁殖。本实验室在中花11转基因后代中发现了一水稻叶色突变体,该叶色突变体的表型特征是:叶色为淡黄绿色,植株缺绿变矮,叶片
稻米淀粉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组成,两类淀粉的比例及支链淀粉的结构共同决定了稻米淀粉的品质。直链淀粉(Amylose)是由蜡质基因(Wx)编码的颗粒结合性淀粉合成酶(GBSSI)负责合成。支链淀粉(Amylopectin)由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分支酶(SBE)、和淀粉脱分支酶(DBE)等协同合成,同时各类酶又存在数目不等的同工型(Isoform)。因而,支链淀粉的合成相当复杂。目前,关于
MADS-box基因是一个大的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和植物中。MADS-box基因在植物个体发育和花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拟南芥中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分为5个亚家族Mα,Mβ,Mγ,Mδ和MIKC,MIKC亚家族转录因子具有典型的M、I、K和C结构域。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发现了一个受干旱胁迫诱导的EST序列,与MADS-box基因相似,命名为ZmMADS4。为了更好的研究该Zm
水稻是一种对盐碱中度敏感的作物,土壤盐碱化是盐碱稻作区水稻生产稳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深入开展水稻耐盐碱性遗传研究,对发挥水稻品种在盐碱稻作区的产量潜力、进一步扩大水稻的可种植面积、保障盐碱稻作区粮食的安全生产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至今有关水稻耐盐碱性的遗传及QTLs研究,主要局限于水稻耐盐性,且采用SSR标记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耐盐碱性强的籼稻品种“宜矮1
利用一份优异的水稻大粒品种宝大粒(谷粒较大且重,遗传稳定)与中花11杂交,构建了宝大粒/中花11的遗传定位群体,由于粒重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在F_2代群体中采用了极端取样的方法进行基因的初步定位分析,经初步定位,在水稻第3和6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粒重基因,分别将其命名为gw3和gw6。由于gw3的染色体区域与已有的关于粒重精细定位和克隆的报道结果一致,所以我们的研究重点是gw6。在初步定位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