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指通过将发起机构拥有的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然后SPV通过结构化设计进行信用增级,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ABS)的过程。资产证券化模糊了贷款和债券之间的界限,改变了金融中介的运行模式,对传统金融中介理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资产证券化被视为最近几十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在日本、欧盟、加拿大等世界各国已被广泛推广和应用。2012年我国重启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五年来,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快速增长,从2012年几十个亿的发行量到2016年将近三千亿的发行规模,增长了近十倍。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选择把信贷资产打包出售,进行资产证券化,基于这个背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要分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会选择资产证券化。相对于国外发达的资产证券化市场,我国的证券化市场建立晚,鉴于我国近年ABS的迅猛发展趋势,本文希望从国外对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动因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实证分析下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因素。大量文献研究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动因主要基于流动性管理动因、监管资本套利动因、信用风险管理动因和改善经营状况动因四大类假说。本文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状况,研究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动机应该是出于流动性管理需求和资本监管套利需求,而信用风险管理假说和改善财务状况假说在我国不成立。本文基于logistic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行为动机进行的实证结果也显示,同业拆借比率和资本充足率等指标与资产证券化工具呈显著负相关,证明我国商业银行出于流动性管理和资本监管套利的动机成立。实证还得出了一下几点结论,首先,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因有所不同,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主要出于流动性管理,而城商行和农商行则更多的是为了监管资本套利。其次,资产规模越大的商业银行越倾向于进行资产证券化。最后,实证得出金融的深化促进了证券化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