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使人在夜间歌唱”——论《吉檀迦利》的多重阐释空间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e041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誉为“诗圣”泰戈尔与被视为“先知”的马丁·布伯,二者声誉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性与民族传统遭遇时,受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是以何种身份回应时代性与历史性的挑战。在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中包含着契合于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之处:《我与你》中包含着可供阐释《吉檀迦利》的“我-你”“我-他”关系。而“我-你”“我-他”关系不仅作为两组相互对立的哲学概念,而且可以由此出发作为理解与考察诗歌中文本意义空间生成与意象结构的枢要。而本文在使用马丁·布伯“我-你”“我-他”概念对《吉檀迦利》进行阐发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对文本进行细读的必要性;同时利用伽达默尔与保罗·利科的阐释学,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进行文本阐释。而本文将首先讨论《我与你》与《吉檀迦利》的互文性为文本阐释所开拓的方向:诗人形象的制作与《吉檀迦利》这个特定文本所具有的可写性;其后,将着重分析在“我-你”主题中意象组合的三种方式:歌-歌者的自我指涉结构,旅人-等候者的双重维度结构,以孩童意象为中轴的情人-乞者与国王-你的平行结构。在此基础上,尝试从“我-你”“我-他”关系之外“他者性”的角度,审视并选择《吉檀迦利》中的部分意象,组成新的意象群组。以期在后现代的语境中,重释《吉檀迦利》中存在的“宏大叙事”与后现代接受语境中“碎片化叙事”的冲突。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深刻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方式。当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更是给乡镇、农村地区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对于生物这种实践性强、研究进展和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带来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乡镇中学;生物教学  乡镇中学的生物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1],再加上在读学生中大约有30%是留守儿童,学生课下无人辅导或者是家长没有
学位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情景教学法的探讨,让学生在包装设计课程中能通过职业角色扮演,立足行业视角,具备自学能力,为今后的职业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工学结合;包装设计  角色不同,视角也就不同。情景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职业角色,学会从设计师的视角思考设计。  一、包装设计课程现状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优秀作品欣赏课程往往是提高学生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
摘要:为弥补数据库管理的不足,解决了检查维护医疗卫生装备信息等特殊场合的实时采集和更新问题。 为了实现更系统,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军队的医疗支持能力,我们将先进的RFID技术和Zigbee技术应用于医疗卫生装备的管理。开发了便携卫生装备识别和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功能,还通过便携式手持阅读器实現设备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更新。该系统的功能扩展也可以在军用物资管理和武器装备管理中发挥重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