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河套灌区水资源日益紧缺,而生产中水资源又浪费较严重的现状,本文以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设置了0、1050、1350、1650、1950、2250m3/hm2共6个灌水处理,系统研究了膜下滴灌马铃薯在不同灌水量下,植株生长发育、生理基础及产量形成的差异;不同层次土壤含水量及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以及膜下滴灌马铃薯水分吸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确定马铃薯节水与高产统一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马铃薯株高、茎粗、茎、叶干重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变化,块茎干重则持续增加,叶片、茎的干物质分配率逐渐降低,块茎则逐渐升高。株高、茎粗、茎、叶最大干重以A3(1650m3/hm2)为最高,单株块茎干重以A5(2250m3/hm2)最高。2.生育前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增加,生育后期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出U型曲线变化。不灌水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产量最低。产量最高的A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为161 kg/hm2﹒mm。3.同一时期,随灌水量增加,马铃薯叶片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变化,以A3、A4处理叶片光合速率最高,显著高于其它各处理;叶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下降趋势。4.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土壤硝态氮含量不断降低;不同灌水处理,A3、A4、A5 2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这对保证马铃薯根系氮素吸收有利,但A5处理60 cm以下深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仍较高,出现了淋洗现象。5.收获期马铃薯单位面积块茎产量、经济效益均以1650m3/hm2处理最高,分别为50616kg/hm2和62601.0±661.0元/hm2,2250m3/hm2处理商品率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膜下滴灌马铃薯田间灌水以每次灌水235.7m3/hm2,全生育期共灌7水,总灌水量以1650m3/hm2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