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地理学是文化地理的分支,通过对音乐区域分布及特点和音地之间关系的研究来探求音乐的生成和发展脉络,从而对某一地区的音乐艺术有更深入立体的认识。民间歌曲是传统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如今,民间歌曲已成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没有发展动力,后继无人的困境,由此,从历史地理学视角研究民间歌曲对于民间音乐的保护继承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近代以来四川汉族的民间歌曲为出发点,通过追溯四川汉族民歌的历史发展,整理近代以来汉族民歌的分布情况,结合个案探究,找出音乐和地理的互动关系,力图呈现出真实的近代四川民歌地理状况,为现代的民间艺术保护提供借鉴。因此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缘由,音乐地理学和民歌的概念,同时对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整理,最后说明本文的研究重难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史时期四川民歌的变迁历程,清代以前,四川社会经历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巴渝舞曲”到“竹枝歌”,从薅草锣鼓到城市小调,四川的民歌艺术一直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晚清至民国以来,四川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传统的民歌演唱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时事歌、抗战歌多了起来,反映了在特殊的时期,四川的广大人民群众也同官方一道,为着民族的胜利而斗争。建国以后,民歌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搜集整理了一批民歌集成出版,虽然一些民歌因为时间的流逝和“文革”的破坏遭到遗失,但很大一部分还是保存了下来,为后人去继承发展。第三部分是近代以来四川民歌的分布情况,将四川汉族民歌按照体裁分为山歌、号子、小调、风俗歌和儿歌五个部分,山歌在封建社会时期基本上全川都有分布,比较有特色的神歌、背二歌、秧歌、薅草歌等主要分布在川东北、川西高原、川东南、川南等地区。号子来源于人们从事各种劳动时的劳动号子,代表性的川江号子在长江流域的很多河流都有分布,竹麻号子、盐工号子等是四川特有的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不畏艰难的劳动精神和风骨。小调可以分为城市小调和农村小调,在整个四川广泛分布,声腔婉转和缓,其中以南坪小调最有特色。风俗歌主要包括婚嫁歌、丧葬歌和灯调,是四川人民风俗活动的重要反映,以前在全川地区都有嫁歌或丧歌,随着社会风俗的改变,现今已经很少有人演唱。灯调是人们边进行灯舞、边演唱的歌曲,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儿歌富有童趣,在四川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四川的儿歌带有丰富的地方特点,运用了大量方言,一些儿歌是成人为反映时事创作而成的,不同时期的儿歌是不同时期儿童生活的写照。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是通过民歌的分布和自身的特点,找到民歌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民歌的产生和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民歌的内容和形式又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环境,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互相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