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沿长城带边关古村镇民族民俗融合研究——以大同新平堡、得胜堡和落阵营村为中心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山西沿长城带边关古村镇成为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融合或发生征战的过渡地区。从这个角度来看,山西边关古村镇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多元民族民俗融合的历史,尤以明代蒙汉民族民俗融合最为典型。因此本文以外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性堡寨为考察对象,以边关古村镇这一多民族杂居区为切入点,展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在接触、传播和演变过程中的融合状态,凸显农耕与游牧交汇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核心文化价值,并将其纳入边关古村镇的保护与开发中,使之成为古村镇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不仅呼应了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理论方法,也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镇)的保护与建设提供了实用性对策,具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主要概念界定,这是本文的背景支撑和研究基础。  第一章过渡地带:沿长城带边关古村镇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关系。边关古村镇的地势地貌、迁徙杂居和战争贸易是民族民俗融合的三种重要渠道,它们构成了民族民俗融合发生与形成的生态系统。  第二章磨合交流:沿长城带边关古村镇建筑形态的演变。边关古村镇的实体建筑等物质文化景观是多民族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成为反映该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边关古村镇的建筑功能随着民族关系的演变发生了变迁,体现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之间从摩擦到初步适应,并展开部分吸收的阶段特点。  第三章双向融合:沿长城带边关古村镇民族民俗的交融互渗。山西边关古村镇历来是满、蒙、回、汉等多民族活动的舞台,错居杂处的格局使使不同的民族民俗文化能够同生共处,取长补短,形成混沌交融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生产民俗、饮食民俗和民族信仰等方面。  第四章“长城文化遗产廊道”:边关古村镇民族民俗文化的整体保护。本章借鉴“民族走廊”和“遗产廊道”等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长城文化遗产廊道”的保护模式,对边关古村镇进行整体保护。
其他文献
李存孝是残唐五代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位饱受争议的人物,在代表国家话语的史家记载中,他虽然能争善战但始终摆脱不掉心胸狭窄、好大喜功和逆将的影子;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