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腔内机械性血栓清除(PMT)联合置管溶栓术(CDT)对比单纯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并符合本研究纳入临床标准的78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8例患者(93条肢体),平均年龄59.7岁,分别进行了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联合置管溶栓(n=42)和单纯置管溶栓术(n=36),随后根据血管狭窄情况行血管腔内成形术。在住院期间统计描述两组患者的患侧肢体周径变化、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血栓清除率、围手术期不良事件(新发肺栓塞(PE)、皮下出血、穿刺点血肿)发生率等。出院后由专科医师进行了长达一年的随访,分别于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门诊复查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并评估患者静脉通畅度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MT联合CDT组、单纯CDT组溶栓时间分别为(3.29±1.92)d、(5.47±2.06)d,尿激酶用量分别为(189.05±138.31)万单位、(288.75±129.32)万单位,比较两组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具有显著差异(P<0.001,P=0.002)。PMT联合CDT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分别为16.7%(7/42)、71.4%(30/42)、11.9%(5/42),单纯CDT组Ⅰ级、Ⅱ级、Ⅲ级血栓清除率为25.0%(9/36)、63.9%(23/36)、11.1%(4/36),比较两组患者各等级血栓清除率,无显著差异(P=0.607)。溶栓治疗48h后,PMT联合CDT组患侧大腿周径差(2.10±0.99)cm、小腿周径差(1.28±1.07)。单纯CDT组患侧大腿周径变化为(1.28±1.07)cm,患侧小腿周径变化为(0.83±0.56)cm。两组患者溶栓后48h,大、小腿周径变化值具有显著差异(P=0.001,P=0.008)。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总数为PMT联合CDT组3例(7.1%),单纯CDT组3例(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PMT联合CDT组、单纯CDT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的Ⅰ、Ⅱ、Ⅲ级静脉通畅度分别为(9.5%、47.6%、42.9%)vs(16.7%、44.4%、38.9%),6个月时Ⅰ、Ⅱ、Ⅲ级静脉通畅度为(5.7%、20.0%、74.3%)vs(9.7%、19.3%、71.0%),12个月时为(3.0%、9.1%、87.9%)vs(6.9%、13.8%、79.3%),两组患者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各等级静脉通畅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641,P=0.917,P=0.659)。两组患者共随访时间12个月,PMT联合CDT组6个月随访率:83.3%(35/42),单纯CDT组:86.1%(31/36)。随访6个月期间PMT联合CDT组3例(8.6%),单纯CDT组3例(9.7%)患者出现新鲜血栓复发,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603)。PMT联合CDT组、单纯CDT组12个月随访率分别为:78.6%(33/42)、80.6%(29/36),期间PMT联合CDT组3例患者出现轻度PTS,单纯CDT组3例患者出现轻度PTS,1例患者出现中度PTS,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696)。根据villalta评分评估,PMT联合CDT组、单纯CDT组患者6个月时的villalta评分为(2.43±2.16)vs(2.58±2.94),12月时的villalta评分为(2.67±1.86)vs(3.17±2.79),两组患者6个月、12月时的villalta评分上也无显著差异(P=0.780,P=0.349)。结论:PMT联合CDT相比于单纯CDT可明显减少尿激酶注射剂量,缩短溶栓持续时间,具有短时间内缓解患肢肿胀的优势。两种治疗方式在临床疗效方面相似,血栓清除率,中远期静脉通畅度、围手术期不良事件以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