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肇始于西方的“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以“思想”的传递和“观念”的表达为焦点,它不受传统艺术“审美纯粹化”的约束,宣告了“造型中心主义”和“审美中心主义”的瓦解,成为“观念”与艺术形态相嫁接、“理念”超越“形式”媒介而居于优先地位的“诗化之思”的新艺术景观。“观念绘画”是指构思、造型、措辞紧紧围绕“观念”(或思想)的陈设、并以此为根本意义而设计的绘画艺术,重心在于新的绘画态度、观念措辞和批判思维,是富含理性旨趣的“视觉寓言”(Visual Allegory)。1980年前后,“观念艺术”在西方渐渐趋于沉寂,并引发了“后历史艺术”(Post-historical Art)概念的出现,以及艺术学界以形式变革已全部呈现为出发点的对“艺术终结”的再讨论。在中国,具有反传统诉求的“85新潮美术运动”之后,“观念艺术”却作为现代西方文化的新事物进入了中国当代美术的视域,影响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气候。在实践中,中国“观念艺术”的“架上化”潮流促使“观念绘画”成为了“装置艺术”外的重要阵地,而中国当代艺术“观念”意识的觉醒和“观念”导向也从侧面反映出了艺术自身的生命“征象”,从而具备了中国当代艺术现代性进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的“图像证史功能”(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观念绘画”的核心要素——“观念”,承担了绘画的主题和目的,聚集了“隐喻”和“程式”,它尝试用“视觉文本”为宇宙、历史、人生之真实“解蔽”(unverborgen),“观念”意识是“观念绘画”区别于其它绘画的本质特性。从既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当代中国“观念绘画”的“观念”探讨多夹杂在“观念艺术”(含“观念绘画”)的风格特征、相关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分析中,尚未出现系统、深入的专题研究。本文结合当代中国“观念绘画”的具体创作实践从精神向度、叙述策略、文化特征、审美意趣等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图像学”的图像阐释和历史文化关联分析法、“艺术社会学”的作品功能意义和审美反映论、“艺术哲学”的宏观认识论和逻辑思辨等方法对当代中国“观念绘画”的“观念”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为四部分:首先是绪论,对选题意义和现有的研究情况、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一介绍。第二部分从观念与艺术的关系、“观念绘画”的文化根源的相关背景的认识上,对当代中国“观念绘画”的发生和发展进行简述。第三部分是当代中国“观念绘画”的“观念”研究,以五个单元构成:第一单元以具体作品所表述的理念和视觉体验为依据,对当代中国“观念绘画”各类代表性“观念”进行了梳理,将其划分为“波普超现实”、“新具象”、“现代水墨”三个主流范畴;第二单元关注“图像文本”的形式外观和意蕴构成方式,从“视知觉”、“意象客体”、“‘后像’指涉”几方面着眼,探讨了当代中国“观念绘画”之“观念”的生成与结构;第三单元对当代中国“观念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祛神秘”、“消解权威”、“张扬人性”、“孤独的个体存在”、“人的物化”、“人的时间性”、“对自然生态和人的精神生态的反思”等“观念”的哲学属性进行了分类论析,分别将其定性为“人文主义”、“存在主义”、“生态主义”;第四单元主要对当代中国“观念绘画”所体现的“关系美学”、“震惊美学”、“生活美学”思想作出了阐述。第五单元主要围绕当代中国“观念绘画”在文化、叙事、审美体验方面呈现出的中国面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共存的现象,对其“观念”的现代性作出了分析。结论部分,回溯了当代中国“观念绘画”对哲学的依存、“观念”寓言所带来的“视觉”和“理智”的刺激,肯定了转向时期中国当代美术的自觉努力及其借由创作对艺术本体、价值和人的存在、民族命运的思考,进而指出,对中国当代“观念艺术”之“观念”的研究既是艺术批评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其后续稳定发展的理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