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体制转轨加速了公共需求的变化,同时社会转型也使得公共需求的规模迅速扩张。由于转轨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就业困难、社会保障制度供不应求等,不仅增加了公众对于准公共物品的需求数量,而且对其需求的群体类别不断扩大、物品种类呈现多样化。准公共物品需求的群体逐步分化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且这种分化愈演愈烈,进而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弱势群体对准公共物品需求的广泛关注。此外,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也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随着准公共物品需求的增加,政府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满足公众对于准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准公共物品供给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仍然显示出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居民对准公用物品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政府的总体供给水平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准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存在着供给明显不足的问题,使得准公共物品的供给结构不合理;准公共物品供给还存在着在城乡间供给不公平的问题。众多问题的存在,使得准公共物品的供给难以达到最优。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主体过于单一(主要由政府提供),形成垄断的供给方式;另一方面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的领域过宽,这一问题也可归结为供给主体过于单一。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政策的执行者,缺乏与人们的直接接触和沟通,所以政府无法做到人们对于准公共物品需求的全面了解,导致在某些准公共物品领域,人们的准公共物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政府提供准公共物品也会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并非是最好的选择。由于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制度的转变,市场逐步分担了政府在提供准公共物品中的一部分职能。然而,政府和市场在提供准公共物品中的失灵问题,促使第三方----非营利组织逐步加入到提供准公共物品的阵营中来,且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政府、市场形成三方互补的局面,且以竞争的形式存在,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公共物品需求。通过建立一个政府管制的理论模型,以本文研究的准公共物品为样本,分析了不同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和自然垄断市场的条件下,政府进行管制对资源配置问题和社会福利变化问题的影响。 本文选取公共自行车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代表,主要是其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典型特征----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本文首先用文献调查法对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从涵义、特征、提供方式三方面进行分析。接下来系统的对准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准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规则、提供数量的决定和筹资方式。在这些前期理论准备的基础上,运用个案实证研究法,分析了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的运营模式。在吸取北京市公共自行车前期运营失败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并吸取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经验,提出了北京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的供给模式应走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力图作为北京市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可参考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