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 的]结合肺部超声评分,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早产儿呼吸功能的影响,为俯卧位通气用于早产儿呼吸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 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选取2021年6月1日至2022年1月31日我院儿科收治因呼吸功能障碍需呼吸机支持(含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及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的7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仰卧位组给予左侧卧位2小时/右侧卧位2小时/仰卧位3小时的体位护理,俯卧位组则予左侧卧位2小时/右侧卧位2小时/俯卧2小时/仰卧1小时的体位干预,每组均预留1小时用于喂养等护理操作,每8小时循环一次,直至撤离所有呼吸支持。分别于生后24小时内、24-48小时、48-72小时和72-96小时四个时间段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肺部超声评分(评分标准采用Rouby评分法,分区采用12区分法)。采集两组患儿生后12小时新生儿紧急生理学评分-Ⅱ(SNAP-Ⅱ)和整个住院期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长,机械通气平均气道压(MAP)水平,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方式及时长,在院吸氧时长,呼吸暂停(含呼吸暂停现象)次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72小时再插管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早产儿相关并发症以及不良事件等临床数据信息。比较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患儿肺部超声评分和上述各项临床相关数据的差异,分析不同时间点肺部超声评分与病情严重程度及呼吸治疗情况的相关性。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 果]1.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受孕方式、分娩方式、胎数、孕期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子痫前期、胎盘早剥、胎膜早破)、性别、窒息史、复苏方式、转运方式、使用产前糖皮质激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使用咖啡因情况差异、出生体重、胎龄、5分钟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组间可比。2.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相比,有创呼吸支持总时长(Z=-2.284,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俯卧位组有创呼吸支持时长更短;各水平MAP占有创呼吸总时长比例,总呼吸支持时长,无创呼吸支持总时长,加湿高流量鼻导管通气(HHFNC)占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占比,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占比,在院吸氧总时长,是否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是否需家庭氧疗等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相比,呼吸暂停次数(Z=-3.031,P<0.05)有统计学差异,俯卧位组发生呼吸暂停的次数更少。4.早产儿生后24小时内肺部超声评分与新生儿紧急生理学评分-Ⅱ(SNAP-Ⅱ)呈正相关(r24=0.441,P<0.05),与入院呼吸评分,总呼吸支持时长,在院吸氧总时长,是否需家庭氧疗无关(P>0.05);生后24-48小时、48-72小时、72-96小时肺部超声评分与 SNAP-Ⅱ(r24-48=0.290、r48-72=0.265、r72-96=0.218),总呼吸支持时长(r24-48=0.269、r48-72=0.357、r72-96=0.399),在院吸氧总时长(r24-48=0.346、r48-72=0.471、r72-96=0.538),是否需家庭氧疗(r24-48=0.224、r48-72=0.324、r72-96=0.391)呈正相关(P<0.05)。5.相比仰卧位组,俯卧位组出生后24小时后的连续三次肺部超声评分均更低(F=8.124,P=0.006)。6.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相比,晚发型败血症(LOS),脑室内出血(IVH),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胃潴留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非气管插管期间鼻饲量占总喂养量的比例,矫正胎龄36周或出院前生长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仰卧位组与俯卧位组住院时长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所有纳入研究患儿均未监测到压疮、气管导管堵塞、管路滑脱、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事件发生。[结 论]1.俯卧位通气能缩短早产儿有创呼吸支持时长,更利于早期撤离有创呼吸支持;但不能缩短吸氧时长,不能降低BPD发生率和家庭氧疗概率;2.俯卧位通气能减少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发生;3.早产儿出生后24~96小时肺部超声评分与其呼吸支持和氧疗时长相关,具有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4.俯卧位通气促进早产儿肺部病变吸收,改善呼吸功能,从而降低出生24小时后的肺部超声评分;5.俯卧位不增加LOS、IVH、NEC、EUGR、压疮、管路脱落和SIDS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