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困境并希望对这一困境寻求社会学的解释。本文首先回顾了中西方有关择偶问题的研究并提出了本文所希冀选取的理论视角:场域-惯习理论。鉴于此,笔者采用案例研究和深度访谈法展开了对D村11位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问题调查。深入描述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在场域转换之下,她们的基本特征、择偶心理;然后从择偶范围、择偶意愿、择偶标准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择偶困境;最后对其择偶困境的原因做出分析并从布迪厄的实践理论的视角加以提升。研究表明,有限的择偶范围、折衷的择偶意愿、“理想的”择偶标准都是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在婚恋场域中所面临的择偶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范围十分有限;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意愿需要不断的在个人自主和父母意志之间折衷;而她们的择偶标准既有自我期待的“理想类型”又有现代社会择偶“现实性”的复杂矛盾。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从农村场域进军到大学文化场域再突围到城市场域,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各个场域之间“力量”强弱的交织,出现了择偶困境。 本文从布迪厄场域理论视角对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问题做出以下解释:低经济资本、高文化资本以及弱社会资本都限定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合适范围;大学文化场域形塑的择偶标准的理想性以及现代城市场域形塑的择偶标准的现实性进一步增加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的择偶标准的复杂性;而择偶的自主意识又在父母的意志下需要折衷,从而增加了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择偶意愿的冲突。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在对各个场域力量关系以及自身所具有资本状况的把握下展开了择偶实践,最后形成了“漂在城市”的择偶策略,这一策略也是对农村籍女大学毕业生择偶困境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