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先驱者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创办人尤努斯之后,学术界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小额信贷机构,实践证明,通过小额信贷机构的商业化发展而使得其能够在财务上保持可持续性,这时是通过小额信贷保证帮助贫困人群脱困的重要前提,但是商业化的发展程度也在考验着小额信贷机构的目标专注度,过度的商业化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的目标偏移,也会导致贫困群体的利益受损,商业化程度不够又不能保证小额信贷机构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小额信贷机构在全球的发展也确实对于贫困人群的脱贫和经济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交易成本过高、风险控制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我国的小额信贷机构也在近年迅速发展起来,小额信贷机构也在快速商业化的背景下,开始出现了目标的分离,从最初单一的消除贫困为目标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再到现在将小额信贷定位为正规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手段,小额信贷机构的也在通过不断创新来迎接经济环境的选择。小额信贷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这些经济有机体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很多内在的“基因”很少变化或者说变化很慢,比如通过抵押、质押和担保的方式来控制风险,对借款人进行信用约束,这些方式自小额信贷机构的诞生之日就开始实行到现在,仍然是主流的风险控制手段。而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在农村地区或者贫困人群展开小额信贷,也就缺乏逻辑起点,这也在极大的程度上限制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演化路径的分析,利用演化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将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置于历史的背景下,寻找其发展的历史路径,分析其产生路径依赖的原因,进而找出其演化的方向。这种分析范式将有限理性和满意假说作为分析的前提,以历史的方法分析经济演化的内在机制,能更贴近实际,也能为小额信贷机构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可能的方向。从演化经济学这种新兴的视角来分析一个微观经济问题,这是一次探索,文章将小额信贷机构放在一个系统的演化结构中分析,结合现代生物学、复杂系统理论,来考察小额信贷。本文的研究重点将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置于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中,认为任何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不断进化的,这不同于从微观角度分析得出小额信贷机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某种均衡。本文是在演化经济学框架下分析小额信贷机构的,首先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在长达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内在“惯例”得以延续和保存的机制,分析了产生路径锁定的原因,也给出了路径替代所需的条件,这种长期的路径依赖在小额信贷机构内部形成了一定的系统稳态,这种稳定状态限制了创新的开展,小额信贷机构在互联网、全球化等新背景下与外界交流更多、幅度更大,更容易形成系统内在的不稳定,也就会形成新的层次上的有序态,而这其中的内在动因就是创新的开展。其次,本文认为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其他机构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市场地位的小额信贷机构之间的共生模型,进一步证明了创新取得较强的竞争系数是小额信贷机构能够在经济进化中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这种小额信贷机构之间互动的共生关系有会对小额信贷产业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小额信贷机构与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的共同演化关系,共同演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呈现出非线性的动态性。文章还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在不同的信用约束下的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地区的参与者的动态行为,认为在农村地区有精英群体的领导作用会对小额信贷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在城市地区,设计合理的激励措施使信贷员积极贷后跟踪对小额信贷机构贷款的收回是至关重要的。小额信贷机构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虽然日渐被弱化,但这一政府的公共目标仍然需要金融政策的支撑,这时的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会有着不同的效应。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和小额信贷在国内外以及历史的路径依赖等条件下,从小额信贷机构路径替代途径上、自组织产生条件上、多样性条件等角度分析了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目前创新不足,演化缓慢的原因,提出了建立小额信贷信息登记平台、完善信用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小额信贷评级体系等适合我国实际的解决对策,并以案例的形式给出了在当前世界互联和政府提出互联网+的条件下,小额信贷机构应该适应发展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