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不是一个完美的刚性球体,其扁率的存在,各层级结构的流动及相互作用导致了除我们熟知的周日旋转之外的各种微小运动,包括岁差章动和极移。这些运动通过一系列地球指向参数(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EOP)来描述。六十年代末以来,基于射电和激光测距的各项测地技术逐渐发展,使我们能够测量地球自转速率和其轴指向变化。目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采用的岁差章动模型完成于2003年,距今已有17年。在这段时间内地球自转相关的理论和观测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因此模型的评估和改进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在解算地球自转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然而VLBI也存在不足,例如其观测历史相对长周期效应的解算而言较短,因此需要来自其他技术观测的外部检验和补充。本文旨在探索使用VLBI及其他技术来解算岁差章动模型中的长周期部分。激光测月(Lunar Laser Ranging,LLR)因为其高精度及相对较长的观测历史而被选用。近十年高质量观测数据的积累使得已有工作中的结果可以得到优化。历史上的光学观测数据也由于其观测时间跨度长这一优势而被选用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我们首先分别分析了VLBI、LLR和光学数据所得的天极坐标偏差(Celes-tial Pole Offsets,CPO)序列。我们使用了三个数值模型对它们进行拟合,分别是二次函数模型,线性项加18.6年章动项的模型,和线性项加18.6年和9.3年两个章动项的模型。我们对LLR所得CPO序列的误差水平和可能的改进也进行了讨论。我们也对VLBI和LLR进行了联合解算分析。最后,我们给出了与VLBI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数据结合解算章动参数相关的研究背景和未来工作计划。通过本文的工作,VLBI和LLR的章动参数解算结果都得到了优化。其中,VLBI数据给出了最高精度的CPO序列,它在目前地球岁差章动参数解算中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的分析结果显示现有模型对于岁差速率在d X方向存在约0.3 mas·cy-1的低估,而对章动主项的振幅有约35μas的低估。就LLR数据而言,其得到的CPO序列中2007年之后的部分形式误差达到了几十微角秒的水平,但由于解算过程中的模型不甚完备,这一误差水平可能被低估。对LLR数据的分析结果对于岁差速率不能给出明显的修正量,但对章动主项的拟合结果显示出了约-0.3 mas的偏差。此外,相对较低的时间分辨率也是LLR数据获得的CPO序列的一大劣势。但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LLR具有单独解算CPO序列并达到与VLBI相近的精度水平的潜力,从而为VLBI主导的地球自转理论模型提供一个独立的外部检验。我们分析了目前LLR观测的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和优化提出了建议,即应首先提高其观测频率和精度的稳定性。历史光学资料解算得到的CPO序列的形式误差约为VLBI的两百倍,因此很难对现代高精度的岁差章动模型作出有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