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易感人格是指那些与外界压力交互作用使得个体更易于罹患抑郁症或者抑郁情绪持续增长的个体稳定的人格特征。对于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人格适应性的更深一层了解,有利于基础人格与心理疾病病理学在理论上的整合,最后也将有利于实际抑郁预防工作的展开。目前,西方在该方向上的研究已持续多年,并仍在进一步探索之中;而国内还缺乏中国化的系统理论与研究。本次研究秉持“心理学要服务于社会”以及“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宗旨,力求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立足中国与借鉴西方相结合,采用多方法、多视角系统的探讨中国人抑郁的易感人格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使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探索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征与结构;然后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用测量学方法来测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结构,获得其操作化界定;接着又以一般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纵向追踪的方法,实际考察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与应激、社会支持对正常人的抑郁的预测效果和影响机制;随后又运用相关、回归等方法,探讨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与中国人的自我,个体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之间的关系;最后考察具有典型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特征的正常个体的大脑神经活动特异性。由此,论文包括六个实证研究。研究一以中国人典型抑郁易感个体——抑郁症患者为目标,以临床咨询经验较丰富的精神科医师为主要调查对象,使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基本特征与结构进行探索。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形成条目,条目的整理和修订中充分考虑抑郁易感个体的特殊性。随后对一般大学生进行施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因素分析等编制中国人抑郁易感问卷,并以内部一致性、重测、验证性因素分析、有抑郁症病史者与无病史者的比较等获得问卷的信效度。研究三基于自编问卷,对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采用纵向追踪的方法考察了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及其各维度、应激与社会支持对抑郁的影响。研究四以自尊为切入点,初步考察了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与中国人的“自我”以及自我概念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研究五通过考察个体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与抑郁易感人格与的关系,初步探索易感人格的形成因素。研究六以自编问卷为基础筛选出抑郁的高易感组和低易感组,首次使用EEG和ERP技术考察具有抑郁易感人格特征的正常个体的大脑神经活动特异性。由此,本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人抑郁的易感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个体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态度,人际沟通方式,人际关系处理方式以及做事态度等五个方面。同时,中国人抑郁易感个体存在内在人格与外在人格的极度不协调的状况。中国人“面子观”的极端化表现是抑郁易感人格的重要内容。(2)自编的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问卷包含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完美主义和退让顺从五个维度,共51个正式题项;它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3)中国人抑郁的易感人格及其各维度可以有效预测一般大学生的抑郁水平的变化,其中敏感好胜和封闭防御对抑郁的影响最大;领悟社会支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4)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中的敏感好胜、封闭防御、自我专注和退让顺从因素与低自尊相关;敏感好胜、封闭防御、完美主义和退让顺从对个体自尊不稳定性有正向显著的影响作用。(5)个体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与中国人抑郁的易感人格之间的关系密切。亲子之间的疏离,特别是与母亲的疏离对于抑郁易感人格的影响最大。但在所有抑郁易感人格维度中,完美主义与亲子依恋关系之间关联不大。(6)在排除抑郁症病史和家族史后,具有典型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特征的个体呈现出大脑神经活动特异性。高易感组相对于低易感组表现出左前额神经活动性的相对不足,并在视觉GO/NOGO实验范式下的脑电水平上表现出对目标的察觉与确认存在困难,以及空间注意早期的注意资源的高度集中和较强的心理负荷。综上所述,本次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首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系统探索和分析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特征、结构与内涵,为未来深入考察中国人的人格与抑郁的关系打下了初步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使用多种方法,特别是首次使用EEG,ERP等技术考察无抑郁症病史和家族史的抑郁易感个体的大脑神经活动特异性。未来的研究还应当在以下几方面努力:全面探讨抑郁易感人格与中国人的自我,特别是中国人的健全人格理论中的其它几个重要概念自立、自信、自强的关系;多角度的考察抑郁易感人格的形成原因;探索文化对抑郁易感人格作用的机制;挖掘抑郁易感人格的不适应本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