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 Sanguisorbaofficinalis L.var.long lia(Bert.)Yu et Li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主产于东北、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山东、贵州等地区。地榆具有止血、抗氧化、抗肿瘤等作用:临床用于治疗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等病。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地榆炒炭后止血作用显著增强,薄层层析试验证实地榆炒炭后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目前国内外文献中只有对地榆化学成分的报道,未见对地榆炭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
目的: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分离分析技术,结合物理化学方法,对地榆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以获知地榆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的物质基础,为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奠定基础。
方法:地榆炭的80%乙醇提取物经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分步萃取,反复应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及重结晶等手段,对地榆炭的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物理化学性质并运用 ESI-MS、NMR及2D-NMR等波谱方法,参考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同时对地榆炭各萃取部位进行止血、凝血作用研究,初步筛选出地榆炭止血、凝血作用增强的有效部位,并对地榆炭活性部位进行药理作用机理初步研究。
结果:从地榆炭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其中有6个三萜及其皂苷类新化合物,3个首次从地榆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3β-羟基-28-去甲乌索-17,19,21-三烯(Ⅰ),3β-羟基-28-去甲乌索-12,17-二烯(Ⅱ),β-谷甾醇(Ⅲ),3β-羟基-28-去甲乌索-12,17-二烯-22-酮(Ⅳ),3β羟基-乌索-11,13(18)-二烯-28-酸(Ⅴ),3β,19α-二羟基-乌索-13(18)-烯-28-酸(Ⅵ),3β-O-α-L-阿拉伯呋喃糖基-28-去甲乌索-12.17-二烯(Ⅶ),3-O-甲基没食子酸甲酯(Ⅷ),坡模酸(Ⅸ),3β-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28-去甲乌索-12,17-二烯(X),3,3’,4-O-三甲基逆没食子酸(Ⅺ),3β-羟基-乌索-12,19-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基酯(Ⅻ),3β-羟基-乌索-12,18-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基酯(ⅩⅢ),3,4-O-二甲基逆没食子酸(ⅩⅣ),3β-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乌索-12,18-二烯-28-酸(ⅩⅤ),3β-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乌索-12,19(29)-二烯-28-酸(ⅩⅥ),胡萝卜苷(ⅩⅦ),没食子酸(ⅩⅧ),3β,19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28-β-D-葡萄吡喃糖基酯(ⅩⅨ),3β-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乌索-12,19-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基酯(ⅩⅩ),3β-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乌索-12,18-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基酯(ⅩⅪ),3β-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乌索-12,19(29)-二烯-28-β-D-葡萄吡喃糖基酯(ⅩⅫ)。
地榆炭各萃取部位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地榆炭80%乙醇提取液氯仿和乙酸乙酯组与其他各萃取组相比,凝血时间明显缩短,小鼠的断尾出血时间亦明显缩短,地榆炭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可以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可使大鼠全血粘度、血液屈服应力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大。
结论:从地榆炭中分离鉴定了22个化合物,其中有6个化合物Ⅰ、Ⅱ、Ⅳ、Ⅵ、Ⅶ、Ⅹ为三萜及其皂苷类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地榆皂苷元Z、地榆皂苷元Y、地榆皂苷元V、地榆皂苷元T、地榆皂苷Y1、地榆皂苷Y2,3个化合物首次从地榆中分离得到,分别为化合物Ⅴ、Ⅻ、ⅩⅨ。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地榆炭中影响小鼠出血、凝血时间的有效成分集中在氯仿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其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液粘度,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影响抗凝和纤溶系统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