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颗粒物是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主要颗粒物。颗粒物通过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等直接效应影响地球系统辐射平衡,还可作为云凝结核改变云的微物理结构、寿命和光学特性而间接地影响气候。此外,粒径较小的超细颗粒物还能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导致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无论是对气候的影响还是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颗粒物的浓度及其粒径分布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颗粒物浓度及其谱特征进行研究,对深入理解颗粒物的性质、来源及其对气候、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加深对兰州市大气颗粒物谱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半干旱地区气溶胶的来源、物理化学特征及其气候效应提供依据。
本研究使用APS-3321型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对兰州市区0.5~20μm颗粒物浓度及其谱分布进行了观测。观测时间为2010年8月1日~2011年7月31日,除仪器故障外,有效小时平均数据样本为7938个,占总小时样本数的91%。观测时间分辨率为5min。观测期间0.5~20μm颗粒物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小时平均值分别为118.8±131.3个·cm-3、307.8±322.6μm2·cm-3和92.4±119.6μm3·cm-3。
大气颗粒物浓度和谱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数浓度和表面积浓度在冬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而体积浓度却是在冬季最高,春季次之,夏季最低。夏季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谱均为单峰型;春季、秋季和冬季体积浓度谱都为双峰型,数浓度谱均为单峰型;表面积浓度谱在春季和冬季为双峰型,在秋季为单峰型。观测期间颗粒物体积浓度谱可分为9类有代表性的谱型,其中受浮尘天气和局地扬尘影响的颗粒物体积谱在粗模态(4.70~5.05μm或5.05~5.43μm)有明显的峰值,而受交通源影响的颗粒物体积谱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积聚模态(0.72~0.78μm)和粗模态(5.05~5.43μm),分别对应交通源直接燃烧排放和道路扬尘的影响;受冬季燃煤取暖和交通源共同影响的颗粒物体积谱呈双峰型,主峰和次峰值分别位于0.72~0.78μm和5.43~5.83μm。
机动车排放、烟花燃放和沙尘天气都会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其谱分布。与限行日相比,非限行日0.5~10μm大气颗粒物平均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增加48.5%、60.8%和70.9%;机动车排放对对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的影响分别主要集中在0.5~0.9μm、0.5~1.7μm、2.8~7.2μm粒径段。春节期间烟花燃放使正月初一00:00-01:00时0.5~10μm大气颗粒物平均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分别较未受烟花燃放影响日0:00-1:00时平均值增加了6.10倍、7.72倍和9.93倍;烟花燃放对数浓度和体积浓度的影响分别主要集中在0.542~1.382μm和3.278~8.354μm粒径段,而对表面积浓度的影响则主要位于0.542~1.981μm和3.278~8.354μm粒径段。
利用后向轨迹和OMI气溶胶指数,确定了2010年8月12日、2011年4月25日和29日三次区域性沙尘天气的沙尘源区。2010年8月12日沙源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2011年4月25日沙尘来源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而2011年4月29日沙尘源自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柴达木盆地。区域沙尘天气影响期间,0.5~0.8μm粒径段颗粒物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均减少,而1.0~2.5μm和2.5~10μm粒径段的颗粒物浓度增加了2~19倍。由于沙尘源区、输送距离以及气象条件的差异,三次区域性沙尘天气对其下游城市颗粒物粒径谱的影响存在差异。受沙尘源地较近(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的2010年8月12日-13日沙尘天气影响的颗粒物体积浓度谱的中位径出现在1.666μm、4.955μm和5.216μm;受沙尘源区较远(塔克拉玛干沙漠)的2011年4月25日沙尘天气影响的颗粒物体积浓度谱的中位径出现在1.780μm、3.755μm和10.21μm;受沙尘源区较远但输送过程中有降水的2011年4月29日沙尘天气影响的颗粒物体积浓度谱的中位径位于1.803μm、3.513μm和9.863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