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过大,据估算,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1.6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城乡分割的现象存在已久,且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具有自身特点。吉林省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域内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例较高,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到非农产业,也是实现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吉林省剩余劳动力的形成、现状以及制约因素,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先进理论和模型,并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论文在引言中阐述了农村劳动力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概念,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通过论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原因和形成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特征和现状,进而阐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第三部分,对国外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先进理论进行分析,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理论、乔根森模式、托达罗理论以及国外其他相关理论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第四部分,在对国内外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结合历史数据和近年来吉林省政府的政策,提出了制约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转移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吉林省的经济结构,列举了吉林省延边州和榆树市光明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特点,提出了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目标、指导思想。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得出本文结论:吉林省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等因素,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实现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的有效转移,是促进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与腾飞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最后对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