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方等大集经》(以下简称《大集经》)是大乘佛教经典集成的几个主要部类之一,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印度僧人曾对其中的一些单经作过注疏,后代不少论书也曾大量引用其中的重要文句。中国佛教僧人亦极为重视对《大集经》的学习、宣讲、研读。但在近现代国内外学术界,对《大集经》的研究并不是特别多。本文运用文献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大集经》进行了专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作者以《大集经》汉译原本为中心,同时借助其他相关文本,并考察后代论书对《大集经》经文的引用,进行梵、藏、汉三文对勘,在对勘的基础上侧重探讨了《大集经》的原本与译本的文献特色,以及《大集经》所涉及的重要佛教思想。 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了《大集经》的原本与译本的文献特色,同时证明印度确实存在“大集”一类的大乘佛经集成,认为藏、汉译本均未完整地将其翻译出来,并就汉译六十卷《大集经》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此外,对“大集”一词的具体含义根据文献作了解释。作者还对梵、藏、汉三文对勘后所发现的一些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汉译本的分析中,论文主要涉及对梵文词句的理解、意译与缩略、双重翻译等现象,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梵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及佛教混合梵语的问题。通过对藏译本的分析,及与梵本对勘,发现它与梵本原文的接近程度非常之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藏译本比汉译本晚,原本相对固定,易于表述等原因所致。 第二部分侧重参考后代论书对《大集经》经文的引用,就《大集经》所涉及的重要佛教思想进行了分析。主要梳理了经中所讲的自性清净与无自性的观念、了义与不了义的判别、性空与缘起的圆融,并就《大集经》中所涉及的佛教宗教实践层面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大悲心与菩提心、禅观与密法的修持等问题,指出了《大集经》不同于其他显教经典的一些重要特色。通过这些分析,说明《大集经》仍以般若空观作为其主干,倡导广大行持,而且强调陀罗尼的功用,显示出早期密教的一些基本形态。 论文的三个附录是有关文本的梵、藏、汉三文对勘,力图使阅读者看到藏、汉语言在翻译梵文时的一些重要现象或细微差别,说明翻译不仅仅是字词的转换,也是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三文对勘的成果可为今后专业工作者进一步进行佛典语言和思想研究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