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伦特可以说是20世纪思想家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之一,她的诸多概念和判断都在知识界引起了极大争论。作为一位亲身经历过纳粹恐怖的犹太人,她对西方思想传统的反思可谓入木三分,她批判自由主义的平等观,重拾城邦的政治经验,重塑了人的复数性形象,推崇卓越的平等。阿伦特一生著述颇丰,但她并未专门就平等问题做过系统的论述,因此,对其散落在诸多文章中的平等思想做一番梳理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以阿伦特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时事评论文章《反思小石城事件》为切入点。这篇颇具争议的文章鲜明地阐述了阿伦特式的平等观,她将人类活动划分为三个领域——即公共领域、社会领域和私人领域,而平等的合法性则被阿伦特限制在公共领域中。其他领域则弥漫着一种同质化的倾向,使人变成了一种经济动物,或者借用马尔库塞的话来说,成了单向度的人。在阿伦特看来,保证公共领域得以存在的是人的复数性,公共领域是平等的空间,这种平等是世界性的,而非“自然”的,因而既不同于基督教的平等,也不同于自由主义的平等。私人领域则是强制性的空间,在其中人局限在自身需求之下,处处受到必然性的强制。社会领域则是家政扩张的产物,需求和顺从成了人们联合的理由,占据这一领域是生产和消费这一“生命的节律”,人在其中就如同木偶一样。在复数性被驱逐之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崩塌了。为了修复公共领域,阿伦特以杰斐逊的设计为蓝本,提出了建立委员会制度的构想。这种由不同层级委员会组成的多层金字塔结构排除了单一普遍意志的主宰,使得意见得以表达,复数性得以修复,公共领域的平等得以重建。阿伦特这种特殊的平等观源于她的现象学思维方法,复数性的平等正是她以无凭借的思考方式重新理解人的结果。但是阿伦特的理论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如对公共领域的界定、对委员会制度的构想都存在局限性,尽管如此,她的思想对当下中国构建平等社会仍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