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直立倾斜试验诊断为VV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VVS患者在性别、晕厥发作次数,发作时体位,持续时间,晕厥先兆表现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入选病例共18例,年龄7~16(10.8±2.5)岁,男9例,女9例,男女比例相等,晕厥发作次数1~3次,以初次发作最多见,晕厥持续时间1~30分钟,多为5分钟以内。晕厥发作时的体位有立位、坐位、蹲位及不定位,晕厥先兆的表现多种多样。
结论:VVS患者以年长儿多见,无性别差异,临床特征差异较大,预后良好。
讨论:
晕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中的60%-70%都属于VVS,VVS的初次发作多数在儿童期和青春期[6]。国内一项单中心的关于儿童青少年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的15年回顾性分析,共纳入3182例,男1649例,女1533例,年龄2-18岁,平均年龄(10.7±3.1)岁[7],提示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年长儿多见,国内外关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也多在年长儿中进行[8-11]。本研究中纳入的18例儿童,年龄7~16岁,平均(10.8±2.5)岁,与既往研究相一致。
VV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儿茶酚胺水平的升高,及静脉回流减少等因素都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12]。Login等[9]的一项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了解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交感神经活性变化的研究中,将患儿按年龄分为5~11岁组和12~15岁组,结果发现不论年龄大小,两组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均强于健康对照组。儿童晕厥发作时的体位以立位多见,诱因有体位改变、持久站立、精神紧张、闷热环境等[3]。本研究所纳入的18例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以初次发病为主,发作时的体位以不定位最多见,可能与本研究所纳入病例均为以晕厥住院病例有关。部分院外反复发作,立位发作为主的晕厥病例,在本院门诊医师经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及心电图等必要的检查已经明确诊断,收住院病例则多为发作不典型,需进一步排除心脑肺器质性疾病者。
VVS患者的意识丧失时间多在5分钟以内,可与心源性晕厥和癫痫相鉴别[3]。本研究绝大多数患儿晕厥持续时间在5分钟以内(占94.4%),尤其以1分钟内多见(占44.4%),因此对于晕厥持续长时间不能自发缓解者,还需要考虑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外的其他器质性病变。田娟等[7]发现VVS中的临床症状依次为不明原因晕厥、头晕、胸闷、胸痛、头痛等。本研究发现常见的晕厥先兆有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出汗,腹部不适,头晕、视物模糊等,因此在临床上往往需要与不典型哮喘、低血糖发作等疾病相鉴别。部分患儿可无明显的晕厥先兆症状。明确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后,对伴有晕厥先兆的患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在出现晕厥先兆时及时处理,可以减少晕厥的发作次数和意外伤害的发生。
血管迷走性晕厥多数起病迅速,持续时间短暂,预后良好。获取晕厥发作时的准确资料和详细的体格检查是诊断疾病的基础,HUTT是诊断的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明确后需要及时向家长及患儿普及晕厥相关知识并予以健康宣教,避免诱因,识别晕厥先兆并进行物理抗压动作,适当体质锻炼,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可以使大多数患儿的发作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的18例病例出院后经随访观察半年均发作次数减少或未再发作。对反复发作者、发作先兆不明显而有外伤的风险或非药物治疗疗效欠佳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对于反复晕厥发作伴有较长时间心脏停搏(>4s)者及心肺复苏幸存者可考虑安装起搏器[13-15]。
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儿童的临床特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直立倾斜试验诊断为VVS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VVS患者在性别、晕厥发作次数,发作时体位,持续时间,晕厥先兆表现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入选病例共18例,年龄7~16(10.8±2.5)岁,男9例,女9例,男女比例相等,晕厥发作次数1~3次,以初次发作最多见,晕厥持续时间1~30分钟,多为5分钟以内。晕厥发作时的体位有立位、坐位、蹲位及不定位,晕厥先兆的表现多种多样。
结论:VVS患者以年长儿多见,无性别差异,临床特征差异较大,预后良好。
讨论:
晕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急症之一,其中的60%-70%都属于VVS,VVS的初次发作多数在儿童期和青春期[6]。国内一项单中心的关于儿童青少年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病因分布及临床特征的15年回顾性分析,共纳入3182例,男1649例,女1533例,年龄2-18岁,平均年龄(10.7±3.1)岁[7],提示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年长儿多见,国内外关于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研究也多在年长儿中进行[8-11]。本研究中纳入的18例儿童,年龄7~16岁,平均(10.8±2.5)岁,与既往研究相一致。
VV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儿茶酚胺水平的升高,及静脉回流减少等因素都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12]。Login等[9]的一项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了解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交感神经活性变化的研究中,将患儿按年龄分为5~11岁组和12~15岁组,结果发现不论年龄大小,两组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均强于健康对照组。儿童晕厥发作时的体位以立位多见,诱因有体位改变、持久站立、精神紧张、闷热环境等[3]。本研究所纳入的18例血管迷走性晕厥儿童以初次发病为主,发作时的体位以不定位最多见,可能与本研究所纳入病例均为以晕厥住院病例有关。部分院外反复发作,立位发作为主的晕厥病例,在本院门诊医师经详细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及心电图等必要的检查已经明确诊断,收住院病例则多为发作不典型,需进一步排除心脑肺器质性疾病者。
VVS患者的意识丧失时间多在5分钟以内,可与心源性晕厥和癫痫相鉴别[3]。本研究绝大多数患儿晕厥持续时间在5分钟以内(占94.4%),尤其以1分钟内多见(占44.4%),因此对于晕厥持续长时间不能自发缓解者,还需要考虑血管迷走性晕厥以外的其他器质性病变。田娟等[7]发现VVS中的临床症状依次为不明原因晕厥、头晕、胸闷、胸痛、头痛等。本研究发现常见的晕厥先兆有胸闷、心悸,面色苍白、出汗,腹部不适,头晕、视物模糊等,因此在临床上往往需要与不典型哮喘、低血糖发作等疾病相鉴别。部分患儿可无明显的晕厥先兆症状。明确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后,对伴有晕厥先兆的患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在出现晕厥先兆时及时处理,可以减少晕厥的发作次数和意外伤害的发生。
血管迷走性晕厥多数起病迅速,持续时间短暂,预后良好。获取晕厥发作时的准确资料和详细的体格检查是诊断疾病的基础,HUTT是诊断的重要的辅助检查。诊断明确后需要及时向家长及患儿普及晕厥相关知识并予以健康宣教,避免诱因,识别晕厥先兆并进行物理抗压动作,适当体质锻炼,自主神经功能锻炼,可以使大多数患儿的发作得到有效控制。本研究的18例病例出院后经随访观察半年均发作次数减少或未再发作。对反复发作者、发作先兆不明显而有外伤的风险或非药物治疗疗效欠佳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对于反复晕厥发作伴有较长时间心脏停搏(>4s)者及心肺复苏幸存者可考虑安装起搏器[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