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业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以青岛银行同业关系为分析对象,以1929-1937年为限,从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中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双重关系入手,在力图呈现20世纪30年代青岛金融业态发展脉络的同时,阐明青岛本地金融资本与国内农工商资本、国际金融资本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青岛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存在怎样的交叉关系,以及青岛银行业在发展中与青岛城市经济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前言部分介绍了近代青岛城市社会经济史以及青岛金融史的研究现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了青岛市从1898年开埠至1937年间银行业的发展概况,以1929年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包含现代金融的萌芽(1898-1914)、日资银行的独大(1914-1922)、多国银行的混杂(1922-1929)等时期,此阶段外资银行势力在青岛居于主导地位,中资银行发展缓慢。第二阶段从1929年至1937年,此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中资银行的快速发展与外资银行的日渐衰微。同时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青岛金融业的影响也在这一阶段体现的非常明显,青岛偏安一隅,以银钱危机为契机,反而促进了民族金融业发展。第二章主要论述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同业关系。20世纪30年代,金融业虽历经经济危机,但外国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相互依存,在青岛仍有金融优势,尤其是以日资银行为主的金融势力更甚,中资银行势力虽有发展却与外资银行势力仍存差距。彼时,中外银行集聚于青岛前海一线,沿中山路及其支线集中分布的中资银行,与馆陶路集中分布的外资银行构成了青岛的两个金融分中心,中外资银行之间围绕着货币主权与工商资本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中外金融力量的博弈也在这一时期尤为凸显。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中资银行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为经济利益之争,当其利益因外资银行而受损时,中资银行之间也更容易建立起合作关系,尤其体现在经济危机以及信用危机背景下出现的“抱团取暖”现象中。而地方政府在处理不同银行危机时的不同态度,也体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团体与金融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结论部分通过对前三部分的总结,概括出同业关系中的青岛现象。通过青岛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以及中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揭示出农工商资本对青岛金融资本的支持,以及青岛银行业与各行业之间存在的互动依存关系。通过民族金融资本与外国金融资本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阐述青岛社会经济的变迁状况,探明青岛银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与青岛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金融力量与地方政府力量之间的博弈关系。20世纪30年代青岛银行同业关系中附带的竞争与合作机制,表现出青岛金融业内部的资本变迁与力量博弈,更加凸显了青岛在山东的金融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