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牙周组织发生炎症和破坏的始动因子为牙菌斑微生物,但牙周病的发生发展可受到牙齿周围局部解剖因素的影响。这些局部解剖促进因素包括:牙齿冠根形态异常、牙齿根分叉角度及根柱长度异常、牙齿位置异常、牙龈及牙槽骨形态异常等,均有利于局部牙菌斑堆积,增加了牙周疾病发生发展的易感性。有学者推测牙齿牙槽骨厚度缺失或较薄时易发生牙周组织破坏,但目前国内外关于此类研究甚少。锥形束CT(CBCT)是一种新型的评估牙槽骨厚度的3D成像技术,围绕颌骨进行一次360°扫描即可获取牙槽骨轴面、矢状面、冠状面三个相互正交的平面图像,进而在计算机软件辅助作用下重建其三维解剖结构,便于牙槽骨形态观察及牙槽骨厚度的测量。本研究中利用CBCT测量上颌中切牙根周牙槽骨厚度,探讨其与牙周组织破坏的关系,为牙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目的评估上颌中切牙根周牙槽骨厚度与牙周组织破坏的关系。方法于2016.07至2017.06在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放射科收集99例拍摄CBCT的患者,选取患者两颗上颌中切牙中牙槽骨吸收破坏较严重的1颗牙齿用于本研究。对所有患者行全口龈上超声洁治术,一周后记录受试牙齿唇侧、腭侧、近中、远中四个位点牙周袋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据牙周临床检查指标将患者分为四组:非牙周炎组、轻度牙周炎组、中度牙周炎组、重度牙周炎组。CBCT测量牙齿釉质牙骨质界(CEJ)根方4、6、8mm处唇侧牙槽骨厚度(LBT)、腭侧牙槽骨厚度(PBT)、近中牙槽骨厚度(MBT)、远中牙槽骨厚度(DBT)。卡方检验评估四组患者性别分布情况;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牙齿CEJ根方4mm处组间牙槽骨厚度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上颌中切牙CEJ根方6、8mm处各组间牙槽骨厚度差异;Spearman秩相关分析牙槽骨厚度与牙周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四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无差异(P>0.05);2.上颌中切牙CEJ根方4mm处,非牙周炎组LBT、PBT、MBT、DBT较轻度牙周炎组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上颌中切牙CEJ根方6mm处,非牙周炎组、轻度牙周炎组和中度牙周炎组LBT、PBT、MBT、DBT逐渐减小,且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4.上颌中切牙CEJ根方8mm处,非牙周炎组、轻度牙周炎组、中度牙周炎组以及重度牙周炎组的LBT、PBT逐渐减小,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组MBT、DB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上颌中切牙CEJ根方4mm处LBT、PBT、MBT、DBT分别与相应位点BI的相关系数为-0.72、-0.69、-0.56、-0.66,与相应位点CAL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75、-0.63、-0.50;CEJ根方6mm处LBT、PBT、MBT、DBT与相应位点BI相关系数分别为-0.62、-0.60、-0.44、-0.39,分别与相应位点CAL的相关系数为-0.74、-0.69、-0.45、-0.52;CEJ根方8mm处LBT、PBT、MBT、DBT分别与相应位点BI相关系数为-0.58、-0.46、-0.31、-0.25,分别与相应位点CAL相关系数为-0.65、-0.62、-0.27、-0.24。上述数据表明上颌中切牙LBT、PBT、MBT、DBT分别与BI、CAL呈中强度负相关(P<0.05),与PD无相关性(P>0.05)。结论上颌中切牙根周牙槽骨厚度与牙周组织破坏有一定的相关性,牙齿牙槽骨厚度可能作为一种局部解剖因素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