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由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定,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收录了从先秦到南朝梁之间一百三十余位作家的七百六十多篇作品。几乎囊括了当时所能见到的诗文菁华,被后人视为总集之首、文章渊薮。《文选》不仅在当时,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文人都曾产生相当深刻、广泛地影响。先贤对于唐代与“文选”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丰硕繁富,然而论及宋代与“文选”文学方面的研究相对较为沉寂。普遍认为宋代是“选学废矣”低谷时期,历来不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重点,关注不多,成果较少。专门对《文选》与宋代诗歌之间接受和影响关系研究、《文选》对宋人诗歌创作影响的个案研究论文鲜见,著作更为凤毛麟角,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挖掘研究的地方。本学位论文选取被传统“文选学”界视为“衰落”的宋代作为一个独立研究的时期,以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宋代文学的翘楚——苏轼的诗歌为研究个案,以现代“文选学”视角下的“《文选》接受”为着眼点,结合注释学、文字学、训诂学、接受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以“宋人注苏诗”为主要参考文献并且结合清人对苏诗的注释,来分析苏轼诗歌对《文选》的接受。通过对苏轼诗歌的句式、句法、典故、词汇、结构、体式等方面的分析、归纳、总结,来与《文选》中的作品建立某种联系,力求发现、找到苏轼在诗歌创作上对唐代文学接受以外的以《文选》为代表的汉魏六朝文学的接受、借鉴情况,以期能从接受视角探析苏轼对《文选》接受方式与转化内涵所产生的原因及其内在规律,提升我们对《文选》在天水一朝流传与影响的理性认知。有鉴于此,本学位论文以《苏轼诗歌对<昭明文选>的接受研究》为题目,以文本精读、宋人注释、清人注释和电子检索手段相结合,详细梳理苏轼全部诗歌的2700多首作品。本学位论文共分四大部分,自分述如下:第一部分:“绪论”部分,简要论述苏轼诗歌对《文选》接受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材料、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上编,分为三章,主要是从整体上对宋代“文选学”进行综合考察,以及从宏观上探讨苏轼对《文选》的接受。第一章,宋代“文选学”概述。首先,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考察宋代“文选学”发展的情况。分别探讨隋唐“文选学”兴起的原因、《文选》在宋代接受的社会条件等两个方面;其次,梳理考证《文选》在唐宋两朝经典化地位的确立过程。唐宋时期《文选》经典化地位的形成,在“文选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对于明清时期“文选学”高潮的再次出现和《文选》经典地位的再次确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章,宋代“文选学”背景下的宋人诗词创作。首先,对宋代“文选学”几个问题进行考辨:分别考辨宋人借鉴《文选》的问题、宋人注宋诗与《文选》的关系等两个方面;其次,探讨《文选》与宋人诗词创作的关系,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考证两宋文人对《文选》的学习和评价、两宋文人诗词创作对《文选》接受、借鉴的方式等方面问题,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第三章,从宏观上探讨苏轼对《文选》的接受。首先,从苏轼科举考试的经历来考察其对《文选》的接受:分别考察北宋初到“熙宁变法”前期科举考试制度的变革与《文选》的传播、北宋科举考试制度对苏轼所受教育的导引作用等两个方面;其次,探讨苏轼对《文选》的评价及对《文选》的接受等内容。可见,苏轼对《文选》的接受带有一定的应试目的,正是为了应试科举而煞费苦心,在潜移默化中对《文选》就烂熟于心,其诗歌创作受《文选》影响也在情理之中。第三部分:下编,分为六章,在上编的基础上,重点论述苏轼诗歌文本对《文选》接受的艺术表现,通过对苏轼诗歌的定量分析,发现、找到苏轼对《文选》接受、借鉴的原因及其内在规律。此部分为本文的重点。以时间为线索,把苏轼诗歌创作分为六个时期,每一个时期为一章,分别探讨苏轼早期;凤翔时期;杭、密、徐、湖州时期;黄州时期;元祐时期;岭海时期等六个时期创作的2700多首诗歌作品与《文选》诗文做定量分析。努力揭示出苏轼借鉴《文选》的方式,从苏轼对先唐文人形象及作品直接的引用;对《文选》字面、句意形式的语典借鉴;对《文选》语句的化用、反用(翻案法)、事典以及意象等方面的量化分析苏轼所受《文选》的影响,探讨其规律,勾画其发展脉络。第四部分:结论。通过对苏轼诗歌与《文选》关系的研究,可以透视宋代诗歌发展与汉魏六朝文学传统之间内在关系的一个重要的视窗。从本学位论文研究可以发现,《文选》对苏轼诗歌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特征:一、苏轼诗歌创作对《文选》语典、事典、意象等方面的接受、学习,是苏轼诗歌受《文选》影响最为直接的表现,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二、苏轼诗歌创作对《文选》承传创变与宋代新诗格的定型确立关系紧密。苏轼广泛、自觉、主动地学习以《文选》为代表的汉魏六朝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吸收其艺术经验、掌握其艺术规律,根据自己和时代的需求,创作出属于自己、也属于自己时代的艺术典范,从而更好的反映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生命体验,对宋调的最终确立以及对后世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