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最终阶段,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最后战场。其基本病理生理改变为心脏的舒张或收缩功能障碍,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心脏泵衰竭,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求。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排出量减少及肺循环或体循环瘀血的症状和体征。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世界有2300万人患有HF[1],并以每年200万的速度递增,其中发达国家的成人总流行率为1%-2%[2],国内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指出,在我国年龄≥35岁居民中,加权的心衰患病率为1.3%,即我国约有1370万心衰患者,且发病率及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显示年龄≥75岁的患病率(3.2%)是年龄35-44岁患病率(0.8%)的4倍[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医疗卫生水平的发展,各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寿命延长,最终导致老龄心衰患者人群的不断增加。此外,心衰是复杂的临床综合症,涉及代谢、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对其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经历了从“水钠潴留”、“血流动力学异常”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激活”的过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也参与了慢性心衰的发生发展。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综合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两种炎症指标,是一种新型的复合炎症标志物,已证实其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4,5]。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的理论基础是胸腔电生物阻抗测量,利用阻抗心动图(ICG)来描述血流动力学状态,其基本原理是欧姆定律,胸腔可看做电导体,故胸主动脉中随心脏舒缩产生的血流流量及流速的变化势必引起电传导性的变化,用电极片将这种变化记录下来,即可提取到人体的血流动力学信息以反映一定的生理病理变化。有研究提出,其与传统测量血流动力学的经肺热稀释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达0.77[6]。目前心衰在临床中的诊断依靠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BNP或NT-proBNP等,其中以BNP及超声心动图为首选。老年心衰患者的诊断与评估又有其特殊性:端坐呼吸、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多不典型,精神错乱(如谵妄)及虚弱、乏力或精神不振等非特异性主诉常见;更易发生肺水肿、低氧血症及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射血分数保留型(HFpEF)心衰更多见,临床易漏诊或误诊;合并症多,多病因共存,胸片、BNP水平及超声心动图等在老年心衰诊断中的特异性减低。而本文旨在研究NLR及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在老年慢性心衰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并分析其与BNP的相关性,为心衰的诊治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1月1日到2019年11月1日间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的患者107例,其中符合慢性心衰入选标准[7]的患者58例,无心衰患者49例为对照组,通过千帆CSM3000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获取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获取患者血常规、BNP水平,NLR由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算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心脏超声检查结果获得。统计软件选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结果:1.心衰组与无心衰组: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BMI、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用药史、LDL-C等资料在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衰组NYHA各组NLR、BNP显著高于无心衰组(p<0.001),且按NYHA等级升高逐渐升高,LVEF则低于对照组;ICG参数中,CI、CO、SI、SV、LSW、LSWI较无心衰组显著降低;TPC、SSVRI较无心衰组则显著增高,EPCI则无差异。2.二元Logistic分析:以是否患有心衰为因变量,NEU、LYM、NLR、BNP、LVEF、LSWI、LSW、SI、SV、CI、CO、TFC、SSVRI作为自变量,分别行单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BNP、LVEF、及ICG中CO、CI、SI、SV、LSW、LSWI、TFC、SSVRI对诊断心衰有意义。3.相关性分析:NLR与BNP存在相关性(r=0.605,p<0.001),与ICG参数CI(r=-0.407,p<0.001)、TFC(r=0.224,p=0.011)、SSVRI(r=0.268,p=0.005)、LSWI(r=-0.336,p<0.001)间存在相关性;NLR、BNP与NYHA等级存在正相关;TFC与NYHA等级正相关,CI、LSWI与NYHA等级负相关,SSVRI与NYHA等级无相关性。4.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预测心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灵敏性为79.3%,特异性为85.7%,BNP预测心衰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3,其灵敏性为93.1%,特异性为71.4%。结论:心衰患者存在血流动力异常,ICG的检测可用于评估CHF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其检测参数与NLR存在相关性,NLR与BNP存在相关性。故NLR、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均可用于老年CHF的心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