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1年9-11月,2012年5-7月,分别采用样点调查法、直接计数法、焦点观测法、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访问调查法,对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种群分布、数量变化、家庭结构、行为特征、繁殖生态、生存状况及保护对策等开展调查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黑颈鹤种群分布与数量变化
利用样点调查法和直接计数法,重复调查164次,共记录到黑颈鹤158只。在乌尊硝尔、铁木里克乡、玉素甫阿勒克、鸭子泉、阿达滩、祁曼塔格乡、吐拉牧场等25个样点,观察到有黑颈鹤分布。其中,在依协克帕提湿地(N37°15′-37°23′,E90°11′-90°20′,海拔3903m)最多一次记录到126只黑颈鹤集群。结合早期的科学考察记录,推测在整个东昆仑-阿尔金山地区共有黑颈鹤220-260只左右。黑颈鹤家庭成员数量为1-4只,4种类型的家庭所占比例分别为5.9%、60.3%、29.4%和4.4%。在10月份之前,主要以家庭为单位活动;10月中旬,开始大规模集群,10月29日集群数量达到最高峰,并开始迁徙;11月6日黑颈鹤全部迁徙离开。此外,还观察到有少量的灰鹤(G.grus)和蓑羽鹤(Anthropoides virgo)与黑颈鹤混居在一起。
(2)黑颈鹤行为谱、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
本研究对黑颈鹤孵化期、迁徙前期和迁徙期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构建了黑颈鹤的昼间活动行为谱,将其行为主要划分为取食(Foraging)、警戒(Alert)、运动(Locomotion)、休整(Maintenance)、繁殖(Breeding)和其它(Others)6大类型,每一种类型下又细分出许多小的行为特征,合计32种。
在孵化期,繁殖鸟成对活动,参与繁殖;非繁殖鸟集群活动。作者对孵化期繁殖鸟的行为进行了观测,亲鸟以繁殖为主,占总行为时间的50%;其次是:运动占19.7%,休整占15.9%,取食9.5%,警戒4.3%,其它特殊行为占0.7%。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F=923.225,df=5,P<0.01)。迁徙前期,黑颈鹤以家庭为单位活动。其昼间行为时间分配为:取食69.1%,警戒19.3%,运动6.2%,休整2.7%,其它2.7%。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F=97.944,df=5,P<0.01)。迁徙期黑颈鹤集群活动,各行为所占比例分别为:取食58.9%,警戒16.6%,运动9.5%,休整11.7%,其它3.2%。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极显著差异(F=93.765,df=5,P<0.01)。在不同生活时期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取食:F=49.079,df=2,P<0.01;警戒:F=28.180,df=2,P<0.01;运动:F=71.859,df=2,P<0.01;休整:F=48.628,df=2,P<0.01;其它:F=3.920,df=2,P<0.05。再进一步用LSD法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在取食行为上,孵化期的取食行为与迁徙前期、迁徙期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但迁徙前期和迁徙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它特殊行为上,孵化期与迁徙前期、迁徙前期与迁徙期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孵化期与迁徙期之间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
(3)黑颈鹤繁殖生态
对依协克帕提湿地黑颈鹤的繁殖生态进行观察。整个湿地(7km×90km)内估计有巢16-30个,繁殖种群32-60只。我们观察到了16个巢,并对其中的7个巢进行了测量。巢内径37-60 cm,外径78-257 cm,巢深3-12 cm,巢高13-34cm。巢多建在周围有水的草丛或草岛上,巢间距最近为610m。窝卵数1-2枚,多数情况下为2枚。卵为淡绿色或橄榄灰色,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卵重162.10-204.10 g,卵短径59.02-66.28 mm,长径92.12-110.00 mm。孵化期,黑颈鹤每天换孵3-7次,平均4.7次。雌性孵卵时间稍长于雄性。繁殖期结束以后,成鸟在巢周围活动哺育幼鸟。幼鸟绒羽咖啡色,下颌和腹部为白色,跗蹠深褐色。随着幼鸟成长,活动范围也逐渐增大。
(4)保护对策
由于大范围的矿业开采、放牧干扰、旅游探险、偷猎与盗猎等行为,使黑颈鹤的栖息地和繁殖地受到严重影响。当地政府应该限制过度放牧和开矿,调节草场的季节性利用,减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防止捡蛋、偷猎、伤害黑颈鹤案件的发生,鼓励村民积极救治伤鹤、病鹤,增加本地种群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