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北京市供水水源的78%左右来自于地下水,而地下水水质已经发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垃圾堆放场地的存在是地下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北京市需要治理的垃圾填埋场分布广、数量多,确定哪些需要治理,哪些不需要,以及治理的优先顺序是非常必要的。北京市不同填埋场的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差甚远,如何从污染路径(地层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的角度分清治理的轻重缓急和采用什么方法多快好省进行治理是目前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报告依托北京市市政科技项目,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
在查清垃圾堆放场地所在位置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了五处对北京市地下水污染状况有代表性的典型垃圾填埋场进行研究。确定了所选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土壤及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以及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途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
对垃圾堆放场地渗滤液在不同岩性地层中的运移规律及场地不同地层条件的防污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在室内开展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静态等温吸附实验、静态降解实验和水动力弥散实验),得到了所选垃圾填埋场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结果表明:粘土颗粒对氨氮和COD的吸附能力要高于重粉质粘土、粉质粘土和粘质粉土的吸附能力;氨氮和COD在不同类型土层中的降解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不同类型土的弥散系数大小依次为:砂土、粘质粉土、粉质粘土、重粉质粘土和粘土。
对垃圾堆放场地垃圾体的填埋深度与温度、含水量以及有机物含量进行了现场及室内实验测定,得到了垃圾体填埋深度与温度、垃圾含水量和有机物含量的相互关系。
建立了垃圾堆放场地渗滤液中主要污染物在土层和地下水中运移的模型,模型考虑了污染物浓度随时间衰减的情况。根据模型解析解针对典型垃圾填埋场实例,污染物未来的扩散情况进行了预测。
最后根据现场监测、室内实验结果和模型分析成果,针对北京市典型垃圾堆放场地存在的不同形式,提出了垃圾堆放场地的处理处置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