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平衡导引操与手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的外周神经传导功能、生活质量情况以及临床疗效,证实平衡导引操与手法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防治青少年脊柱侧凸进展临床意义,为今后该平衡导引操与手法应用于临床推广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按照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3年-2014年间收集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30名,按照随机数码表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平衡导引操手法治疗组与观察教育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予以平衡导引操与手法干预治疗,其中平衡导引操每日一次,平衡手法隔日一次,每次持续时间20分钟,持续治疗4周后,对照组仅予以观察,健康教育。其中经受试者及监护人同意后,安排9例治疗组受试者进行治疗前后神经传导检测。治疗前,将AIS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传导潜伏期与波幅、F波引出率、胫腓神经H/M比率与文献查阅的正常值比较,治疗4周后,对比治疗前后神经传导检测数据、Cobb角及SF-36健康调查问卷评分改变情况。随访第24周综合评价SF-36健康调查问卷及临床疗效改变情况。 结果:运用统计分析软件18.0,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身高、体重、Cobb角、Risser征、椎骨旋转度方面均无差异(P>0.05)。在生活质量问卷方面,平衡导引操与手法治疗组与观察教育对照组组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随访24周后相比,治疗组的RP、PF、BP、GH、VT、SF、RE、MH各维度数值方面均有所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传导检测方面,治疗组9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症患者治疗前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ms)、波幅(mv)、近端神经电位F波引出率、H/M比率与正常值相比均有神经营养障碍改变,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第四周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运动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ms)、波幅(mv)具有神经营养障碍的功能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性指标方面,对照组有0例痊愈,1例有效,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0和6.7%;导引手法治疗组有1例痊愈,4例有效,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7%和33.3%。 结论:通过对比观察治疗组与观察组的神经传导检测数值、Cobb角、SF-36健康调查问卷评分改变,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发现平衡导引操与手法可有效改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的神经营养障碍损伤,促进部分外周神经、肌肉组织的修复;减少患者侧凸曲度;缓解患者后背疼痛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学习和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