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自杀是世界范围内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WHO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显示,自杀是15~29岁人群的第四大死亡原因。目前,国际上将自杀分为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自杀死亡。自杀未遂是比自杀意念更为危险的因素,是自杀死亡最为可靠的预测指标。目前,我国没有关于自杀未遂患病率的全国性的统计数据,一项纳入88225名大学生的meta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自杀未遂患病率约为2.8%。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自杀未遂值得重视。张杰基于社会学和心理病理学因素的整合提出了自杀的扭力理论(The Strain Theory of Suicide,STS),用来解释自杀产生之前的心理机制。心理扭力和单一的压力不同,它至少包括两个相互冲突的压力。因此,心理扭力比单一压力对个人健康的危害要大。自杀的扭力理论假定,存在心理扭力却无法解决的个体会感到受折磨和愤怒,愤怒的外在释放是对他人的暴力行为,内在释放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或者自杀。心理扭力至少包括四种:价值观扭力、期望扭力、相对剥夺扭力、应对扭力。另外,有遗书研究发现,累赘感知(Perceived Burdensomeness,PB)、归属感受挫(Thwarted Belongingness,TB)与心理扭力存在关联,也有研究表明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与自杀未遂存在关联。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作为反映人际功能的两种结构,可能在心理扭力增加自杀未遂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目前国内外对心理扭力与自杀关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扭力与自杀意念、自杀死亡的关系上。国内报告了农村人群心理扭力与自杀未遂关系的研究,但是缺乏大学生群体中心理扭力与自杀未遂之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利用一个较大的大学生样本,因此可能获得一个较为稳定的自杀未遂患病率。然后从心理扭力的角度探索大学生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研究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在心理扭力和自杀未遂关系间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群体自杀未遂的预防提供依据,并提出一定的措施、建议,从而做出针对性的危机干预。2.研究目的(1)研究大学生中自杀未遂流行状况和相关因素。(2)研究大学生中心理扭力和自杀未遂的关系,有利于丰富自杀的扭力理论。(3)研究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在心理扭力和自杀未遂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可以进一步推动自杀的扭力理论的发展。3.研究方法本研究从2017年10月到2018年3月在中国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七所大学开展了横断面的研究。参与调查的大学生共有13387人,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1473份,有效回收率为85.70%。其中男生4496人(39.19%),平均年龄为(20.71±1.36)岁,女生 6977 人(60.81%),平均年龄为(20.68±1.34)岁。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自杀行为问卷修订版、心理扭力量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Rosenberg自尊量表、人际需求问卷等。完成调查问卷所需时间平均是30分钟。此次研究已经获得山东大学预防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0(网络版)和Mplus 7.4进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r检验、方差分析、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秩和检验用于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探讨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和心理扭力、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与自杀未遂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和Point-biserial相关分析所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使用Mplus 7.4软件,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5000次重复抽样)检验自杀未遂相关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在本研究中,以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4.1所使用量表的信度检验对研究中使用的量表进行了信度检验,除自尊量表的Cronbach’a系数为0.65之外,其他均在0.70以上,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4.2大学生自杀未遂情况及特征4.2.1大学生自杀未遂情况在纳入统计分析的11473名大学生中,2.02%(232名)报告终生自杀未遂。男生中有94人报告终生自杀未遂,比例为2.09%;女生中有138人报告终生自杀未遂,比例为1.9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675)。4.2.2大学生自杀未遂的人口学特征自杀未遂组和非自杀未遂组在户籍(χ2=5.36,P=0.021)、独生子女(χ2=6.23,P=0.013)、自评身体健康(χ2=24.31,P<0.001)、自评学习成绩(χ2=28.59,P<0.001)、自评经济水平(χ2=6.52,P=0.038)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χ2=0.18,P=0.675)、年级(χ2=8.48,P=0.067)、民族(χ2=0.17,P=0.921)、是否来自外省(χ2=0.74,P=0.391)、是否参与社团(χ2=1.99,P=0.159)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2.3大学生自杀未遂的心理学特征自杀未遂组和非自杀未遂组在价值观扭力(t=8.56,P<0.001)、期望扭力(t=8.69,P<0.001)、相对剥夺扭力(t=6.29,P<0.001)、应对扭力(t=9.74,P<0.001)、心理扭力(t=10.15,P<0.001)、累赘感知(t=8.43,P<0.001)和归属感受挫(t=9.29,P<0.001)、抑郁症状(χ2=77.48,P<0.001)、自尊(χ2=39.12,P<0.001)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不同特征大学生的心理扭力、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价值观扭力、期望扭力、相对剥夺扭力、心理扭力均在性别、年级、民族、户籍、独生子女、自评身体健康、自评学习成绩、自评经济水平、是否参与社团、抑郁症状、自尊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s<0.05),在是否来自外省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s>0.05)。应对扭力在年级、民族、户籍、独生子女、自评身体健康、自评学习成绩、自评经济水平、是否参与社团、抑郁症状、自尊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s<0.05),在性别、是否来自外省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s>0.05)。累赘感知得分在性别、年级、民族、户籍、独生子女、自评身体健康、自评学习成绩、自评经济水平、是否参与社团、抑郁症状、自尊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s<0.05),在是否来自外省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s>0.05)。归属感受挫得分在性别、年级、民族、户籍、是否来自外省、独生子女、自评身体健康、自评学习成绩、自评经济水平、是否参与社团、抑郁症状、自尊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s<0.05)。4.4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相关因素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大五年级、自评身体健康较差及一般、价值观扭力、期望扭力、相对剥夺扭力、应对扭力、心理扭力、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抑郁症状与自杀未遂呈正关联(Ps<0.05),农村户籍、非独生子女、自评学习成绩一般、中自尊和高自尊与自杀未遂呈负关联(Ps<0.05)。心理扭力各维度、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和自杀未遂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大五年级(OR=3.31,95%CI:1.26~8.71)、自评身体健康一般(OR=1.42,95%CI:1.06~1.89)、应对扭力(OR=1.05,95%CI:1.03~1.08)、累赘感知(OR=1.04,95%CI:1.03~1.06)、归属感受挫(OR=1.03,95%CI:1.01~1.05)、抑郁症状(OR=1.45,95%CI:1.02~2.06)与自杀未遂呈正关联,自评学习成绩一般(OR=0.52,95%CI:0.38~0.71)、相对剥夺扭力(OR=0.97,95%CI:0.94~0.99)与自杀未遂呈负关联。心理扭力总分、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和自杀未遂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大五年级(OR=3.27,95%CI:1.25~8.55)、自评身体健康一般(OR=1.45,95%CI:1.09~1.94)、心理扭力(OR=1.01,95%CI:1.01~1.02)、累赘感知(OR=1.04,95%CI:1.03~1.06)、归属感受挫(OR=1.03,95%CI:1.01~1.05)、抑郁症状(OR=1.52,95%CI:1.07~2.16)与自杀未遂呈正关联,自评学习成绩一般(OR=0.52,95%CI:0.38~0.71)与自杀未遂呈负关联。4.5心理扭力、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与自杀未遂的相关分析心理扭力和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自杀未遂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67、0.344、0.094,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和自杀未遂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09、0.074,所有的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1)。4.6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在心理扭力、自杀未遂间的中介作用心理扭力(β=0.156,95%CI:0.083~0.227)对自杀未遂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累赘感知(β=0.147,95%CI:0.095~0.199)和归属感受挫(β=0.145,95%CI:0.068~0.225)对自杀未遂的正向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累赘感知在心理扭力对自杀未遂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为0.034(95%CI:0.022~0.047),其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累赘感知在心理扭力与自杀未遂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67%。归属感受挫在心理扭力对自杀未遂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为0.027(95%CI:0.013~0.042),其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归属感受挫在心理扭力与自杀未遂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2.44%。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在心理扭力对自杀未遂影响中的总中介效应为0.061(95%CI:0.042~0.080),其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表明累赘感知和归属感受挫在心理扭力与自杀未遂之间的总中介效应显著,总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8.11%。5.研究结论(1)大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较高,大学生的自杀未遂不容忽视。(2)自杀未遂的关联因素存在广泛,年级、自评身体健康、自评学习成绩、心理扭力、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抑郁症状均与大学生自杀未遂存在关联。(3)心理扭力与自杀未遂呈正关联。四种扭力中,应对扭力与自杀未遂呈正关联,相对剥夺扭力与自杀未遂呈负关联。(4)累赘感知、归属感受挫在心理扭力和自杀未遂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二者的中介效应均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