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加减肝脾调补方治疗慢性丙型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重点观察中西药联合应用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并观察Th17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过程的变化。
方法: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50例中医证属肝郁脾虚证慢性丙型肝炎丙肝基因分型为1b型患者为慢丙肝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慢丙肝组随机分为中西医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肝脾调补方治疗26例,西医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24例。疗程为48周,随访6个月。观察症状、体征、Th17细胞频数、IL-17浓度、血常规、肝功能、血清HCV-RNA等的变化。
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丙肝组Th17细胞亚群失衡,Th17细胞频数、IL-17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2.治疗12周后,慢丙肝组中出现早期病毒应答患者Th17细胞频数、IL-17浓度较治疗前下调,慢丙肝组中未出现早期病毒应答患者Th17细胞频数、IL-17浓度较治疗前上调,所有早期病毒应答患者Th17细胞频、IL-17浓度低于所有无早期病毒患者,经比较差异明显,P<0.05。
3.综合疗效:中西医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肝脾调补方)显效率61.53%,总有效率96.15%,西医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显效率54.16%,总有效率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肝脾调补方较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组对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有较好的综合疗效。
4.临床症状、体征及总积分:治疗后两组比较,中西医组对胁痛、肝区叩击痛、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脘闷的改善情况较西医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有下降,但中西医组改善临床症状、体征总积分的疗效更为显著,其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血常规指标:中西医组在血常规复常率方面优于西医组,更能改善WBC、NC、PLT计数,治疗12周后、24周后、48周后中西医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肝脾调补方)WBC、NC、PLT的正常率均高于西医组(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经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6.生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中西医组与西医组均有降低血清ALT、AST的疗效,但中西医组降低ALT、AST的疗效更为突出(P<0.05)。治疗12、24、48周后中西医组和西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抗病毒疗效:治疗后中西医组与西医组EVR、ETVR和SVR比较,中西医组获得EVR和获得SVR较西医组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VR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8.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组、西医组两组均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粒细胞减少,中西医组较西医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不良反应如发热、肌肉关节酸痛、血红蛋白下降、头痛、脱发等比较无明显差异,未见其他特殊不良反应。
结论:
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CHC患者Th17亚群失衡,Th17细胞频数、IL-17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2.治疗12周后,慢丙肝组中出现早期病毒应答患者Th17细胞频数、IL-17浓度较治疗前下调,慢丙肝组中未出现早期病毒应答患者Th17细胞频数、IL-17浓度较治疗前上调,所有早期病毒应答患者Th17细胞频、IL-17浓度低于所有无早期病毒患者。
3.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肝脾调补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基因型为1b型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对临床症状、体征及总积分、血清ALT、AST、早期病毒学应答、持续病毒学应答均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且对血细胞下降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4.肝脾调补方安全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