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暴民”是一种新兴的网络事物,也是一种严肃的社会现象。网络作为表达公共意见的平台,维护其言论自由性是必然的,然而当自由带来一种伤害时,对其进行研究、规范、治理便迫在眉睫。本文根据近年网络暴力事件典型案例,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舆论学相关理论,结合调查统计数据,对网络暴民的生成原因进行分析。本文从网络传播者、传播工具和社会情境三个角度入手,依次分析影响网络暴民生成的内外因素。研究发现,网民群体的集体无意识、盲目从众、暴力对抗的边界激活、群体极化会导致网民集结成群并采取不理性的暴力行径;中国网民以青年为主体的构成方式也解释了为何多数网民容易陷入冲动情绪;媒介并不是完全客观中立的物质,从本质上来说,媒介为人类思维塑造提供了一种环境依据,网络媒介的后现代特性培养了网民的感性思维,进而影响到网民的心理、甚至决定其行为;网络大众传播的最大平台是论坛,它高度的自由狂欢特性为身处其中的网民提供了一个狂欢的广场,并由此发展出一种狂欢化的语言,这种狂欢的语言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往往转化为言语暴力;网络并不是独立的虚拟世界,它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网民思维、心理也受到社会情境的影响,追溯到暴民的历史根源,“文革”的遗留影响不容小觑,“文革”大字报的言语暴力、传播模式、“红卫兵”的审判思维与如今的网络暴民有诸多共同之处,网络暴力可看作是“文革”暴力路线的延续;除却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当前整个社会话语体系、尤其是传媒语言和文学语言的低俗化,言明了言语暴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网民使用暴力言语审判他人似乎也显得合情合理;而中国正处于转型期间,各种思想与价值观汇流,在带来多元化思维的同时也使国民产生了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与网民的暴力倾向互为因果、互相作用。据此,论文从网民、技术、社会、法制四个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媒介素养教育、软件技术支持、传媒行业自律以及建立法制监管长效机制等,这些措施为网络暴民治理提供了对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