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及效果评价──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07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这个过程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农村耕地地块分散、机械化利用程度不高、农业技术推广缓慢等问题,制约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遥过土地流转、使土地集中连片,实现农地规模经营,能够有效地配置土地资源。为此,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政策,旨在促进农地的自愿、合法、有偿转让。目前,全国各地出现了诸多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模式,包括公司化经营模式、种地大户经营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创新土地使用权制度的有益探索。   鄂尔多斯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近年来,该市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做出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为例,目的是探索现代农业建设中有效的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内容从农牧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出发,以各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规模经营模式中的各个利益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经济行为和理性选择,并对各种经营模式进行了绩效评价,运用DD方法评估土地流转和土地合作社对农牧民收益的影响,结合鄂尔多斯市各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各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的特点提出了资源配置分析;最后提出结论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发现:(1)农区的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受政策、技能培训、文化水平、人均耕地面积、非农收入等因素的影响。半农半牧区的农牧民土地流转意愿受性别、年龄、人均耕地面积、人均草地面积、非农收入等因素的影响。滞留在农村的农牧民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制约了鄂尔多斯市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2)从农牧民增收的角度讲,种地大户(家庭牧场)和土地合作社的经营模式较优于其它模式。(3)从机械化利用程度和科技推广角度讲,公司化经营模式较优于其它模式。(4)从面对的风险来看,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比不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面对的风险小,面参与土地合作社的农牧民比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更容易转嫁和规避风险,增加收入的空问更大。   本文的创新点有:(1)理论上阐明了农牧民的劳动投入与收入的均衡状态,解释了机械替代人力后,农民增加其它行业的劳动投入产生收入效应;农民增加闲暇时间产生替代效应。(2)在对农区与半农半牧区农牧民土地流转意愿进行比较分析时,采用Logit模型,除了选择与农牧民的个人因素、家庭状况有关的变量外,还增加了政策因素、技能培训等新的变量,找出影响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农牧民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3)原有的研究结果大多以农地经营效率和土地流转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民为研究对象,对仍然滞留在农村居住的农民研究的很少。本文运用一手调查资料,采用DID方法评估土地规模经营对农牧民收益的影响,拓展了DID模型的研究领域。  
其他文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其主要途径是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流的概念进入中国,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对于制造业物流而言,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还处于现代物流的起步阶段,对生鲜农产品物
在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组数字引人注目:毕业生就业率连续8年保持在92%以上;50%以上的毕业生被国有特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及三甲医院录用;铁道类和轨道交通类毕业生连年保持两个100%,即100%提前一年被订单培养,100%顺利就业。学院今年共有毕业生4033人,截至7月底已有92%的毕业生与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地铁公司、大型医院等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2010年的毕业生,已有6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