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种间杂交雄性不育是自然界普遍现象,是物种形成生殖隔离的重要方式。犏牛作为牦牛(Bos grunniens)和普通牛(Bos taurus)的种间杂交后代,表现为公犏牛不育,而母犏牛可育,是研究种间杂交雄性不育的良好动物模型。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犏牛睾丸组织中大量基因表达紊乱。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因素参与精子发生过程。最近,研究揭示了mi RNA主要在哺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80204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XDJK2019RC001);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cstc2018jcyjAX052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学生项目“piRNA 生成相关基因对犏牛雄性不育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XDJK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间杂交雄性不育是自然界普遍现象,是物种形成生殖隔离的重要方式。犏牛作为牦牛(Bos grunniens)和普通牛(Bos taurus)的种间杂交后代,表现为公犏牛不育,而母犏牛可育,是研究种间杂交雄性不育的良好动物模型。近年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犏牛睾丸组织中大量基因表达紊乱。研究表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等表观遗传因素参与精子发生过程。最近,研究揭示了mi RNA主要在哺乳动物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期和减数分裂前期调控,pi RNA主要在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进行调控,表明mi RNA和pi RNA可影响哺乳动物生殖。因此,探究mi RNA、pi RNA对犏牛睾丸生精的影响可能会为犏牛雄性不育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本课题选取F1成年雄性不育犏牛(n=8)、牦牛(n=8)和普通牛(n=8)的睾丸组织及其他组织,主要采用TUNEL细胞凋亡检测、RT-q PCR、载体构建、细胞转染、双荧光素酶报告、小RNA转录组测序(s RNA-seq)(犏牛,n=2;牦牛,n=2;普通牛n=2)等技术,针对mi RNA和pi RNA对犏牛雄性不育的影响进行探究,获得如下实验结果:(1)利用s RNA-seq技术对三种牛睾丸组织进行mi RNA分析,普通牛、牦牛、犏牛分别获得1.993、2.069、1.768Gbp的raw reads。犏牛睾丸中mi RNAs占s RNAs比例约为35%,显著多于(P<0.05)牦牛(~9%)和普通牛(~8%);犏牛中27个mi RNAs相比普通牛和牦牛都显著下调(|log2(foldchange)|>1,P<0.01),8个mi RNAs在都显著上调;RNA-Seq和RT-q PCR显示,犏牛bta-mi R-200a、bta-mi R-449a、bta-mi R-34c、bta-mi R-15b对比牦牛、普通牛皆显著下调(P<0.05),bta-mi R-101、bta-mi R-145、bta-mi R-30-5p皆显著上调(P<0.05);犏牛下调的bta-mi R-449a、bta-mi R-34c、bta-mi R-200a分别靶向上调的NOTCH1、NANOS2、USP9X,差异mi RNA靶基因主要富集在精原干细胞向精母细胞分化过程;GO和KEGG通路富集表明靶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和HIF-1信号通路。(2)利用s RNA-seq技术对三种牛睾丸组织pi RNA转录组进行差异分析,普通牛、犏牛、牦牛分别获得1.967×10~7、1.768×10~7、2.036×10~7条clean reads;pi RNAs基因组来源比对分析表明,犏牛中来源于基因组DNA的29~31nt粗线期pi RNAs表达减少,来源于转座子的26~27nt前粗线期pi RNAs表达增加;犏牛粗线期pi RNA cluster 2680、5129和5758表达量低于牦牛和普通牛,犏牛前粗线期pi RNA cluster 3649、6797和3647表达量高于牦牛和普通牛;pi RNA通路相关基因和转座因子的RT-q PCR表明,大部分pi RNA通路相关基因(PIWIL1、DDX4、MAEL、PLD6、TDRD1、TDRD9、RNF17、FKBP6、AGO2和MOV10L1)在犏牛睾丸中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P<0.001)。犏牛睾丸中LINE1、LINE-RET、SINE-CORE m RNA的表达量显著低于牦牛、普通牛(P<0.05)。(3)睾丸石蜡切片HE染色显示犏牛精子发生受阻,与精子发生正常的牦牛和普通牛比较,其曲细精管中不存在圆形精子和长形精子细胞;TUNEL细胞凋亡分析显示,犏牛、普通牛、牦牛睾丸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05%、0.24%、0.40%;凋亡相关基因的RNA-seq、RT-q PCR显示,犏牛对比牦牛、普通牛只有CASP9差异显著(P<0.05),犏牛大部分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差异不显著。(4)RT-q PCR技术显示,UTX、USP9X在犏牛睾丸中显著上调(P<0.05);s RNA-seq和RT-q PCR显示,犏牛显著下调的bta-mi R-200a的靶基因USP9X显著上调(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靶向验证显示,突变试验组WT-200a的萤火虫相对荧光值(Ratio)对比其余5组均差异显著(P<0.05;P<0.01;P<0.001),表明bta-mi R-200a可以有效结合USP9X的3’UTR端并使其降解,表明mi RNA对犏牛精子发生的表观修饰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对犏牛、牦牛和普通牛睾丸组织的mi RNA及靶基因差异分析表明,犏牛表达下调的mi RNAs与其精子发生相关靶基因表达上调相关;USP9X是bta-mi R-200a的靶基因;pi RNA差异分析表明,犏牛中来源于基因组DNA的粗线期pi RNAs减少与pi RNA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下调相关,来源于转座子的前粗线期pi RNAs增加与转座因子表达下调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为犏牛雄性不育的表观遗传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芥菜(Brassica juncea)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是我国长江流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蔬菜作物。研究调控芥菜开花的相关基因有助于品种的遗传改良,对避免先期抽薹、提高产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期研究表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WRKY12和WRKY13都能够影响开花时间,WRKY12能够促进开花,WRKY13能够抑制开花,但是对它们影响开花时间的分子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尽管目前对SOC1、
魔芋(Amorphophallus)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能够大量提供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的经济作物,而葡甘聚糖作为一种可溶性膳食纤维,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医药、化工等多个领域。但魔芋喜温暖湿润,忌高温,夏季持续的高温将直接对魔芋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伤害,导致魔芋产量减少、品质下降,因此研究魔芋耐热机理,明晰其调控网络,将为魔芋耐热新品种选育奠定理论基础
彩叶芋(Caladium bicolor)又名花叶芋,属于天南星科花叶芋属的多年生草本,其叶色独特鲜艳,是重要的观叶植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园林观赏和室内盆栽植物。彩叶芋种植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环境胁迫,如温度、水分、光照等,干旱是比较常见的胁迫方式,尤其对于盆栽彩叶芋而言。因此,探索彩叶芋的抗旱性形成机理、改善彩叶芋抗旱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快速探索和改良植物的抗旱性提供了可能
花朵大小(flower size)影响交配系统的进化和繁殖成功,因而是植物进化及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状。对于观赏植物而言,花朵大小(花径)直接决定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研究该性状能创造丰富的花朵大小不同的植物材料,满足花卉产业的需求。矮牵牛(Petunia hybrida)为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状变异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由于矮牵牛的花器官显著且花朵大小变异丰富,因而是进行花朵大小性状遗传
ERA1(ENHANCED RESPONSE TO ABSCISIC ACID 1),编码蛋白质法尼基转移酶(protein farnesyltransferase简称PFT)β亚基,因其对ABA的响应增强了种子休眠和气孔关闭以及相应突变体的抗旱性而命名,又叫WIG或FTB。PFT催化15碳的法尼基焦磷酸(farnesyl pyrophosphate,简称FPP)和底物蛋白碳末端Cys残基之间形成
蜡梅是我国传统花卉,花香清幽宜人,花色高洁素雅,品种繁多。近年来蜡梅切花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蜡梅切花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庆、四川、河南等地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蜡梅切花生产基地。蜡梅作为切花产品,其切花的瓶插寿命是评价切花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市场的效益和竞争力,因此研究如何延缓蜡梅切花的衰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蜡梅切花保鲜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进展,但是相关的研究并不深入,还没有研发出
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是我国传统名贵花木,绽放于寒冬,其花色金黄,其花香馥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及药用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FRUITFULL(FUL)基因属于MADS-box基因家族AP1/FUL-like基因亚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控开花时间、参与花器官和种子的发育。然而,FUL基因相关功能研究在蜡梅中尚未报道。本试验成功从蜡梅中克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菊粉对断奶幼兔生产性能、血清指标、盲肠微生物区系及代谢物的影响,以期为菊粉在肉兔生产中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选取192只健康状况良好的35日龄商品代断奶伊拉肉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和3个菊粉组),每组48只,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幼兔。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含1%、1.5%和2%菊粉的试验饲粮(IN1组、IN1.5组和IN2组
目的: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紫苏挥发油及其两种环糊精包合物中主要挥发性成分,并比较其成分与相对含量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挥发油,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其β-环糊精(β-CD)及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包合物,通过HS-SPME提取挥发性成分后利用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紫苏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1个主要成分,
毛色作为哺乳动物最重要的一种表型性状,是区分动物品种(尤其是畜禽)归属的主要依据之一。多年来,畜禽毛色的多元性引起了生物学家、育种学家强烈的研究兴趣。毛色的形成与体内黑色素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紧密相关,但调控黑色素沉积的分子机制、多元毛色形成的机理目前仍不清晰。近年来多种黑色素沉积相关的调控因子已被发现,其中就包括mi RNAs。mi RNAs作为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其广泛参与各种生命活动的调控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