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针对雨水径流污染及收集处理利用问题,以陕鼓厂区降雨为对象,对2010年的降雨水量和水质进行了监测,选取四次典型的降雨进行了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含量分布分析,对冲刷效应作出评价,并对雨水的可处理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初步确定了雨水处理的最佳方式。降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浓度均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水的要求,COD、NH3-N、TP等3种污染物的EMC最大超标倍数为8.65倍、3.85倍和6.65倍。同场次降雨中路面径流中COD、SS、NH3-N、TP的EMC最高为屋面径流的5.84倍、20.53倍、3.53倍和15.71倍。对降雨过程冲刷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变化的冲刷规律并不明显,而累积污染物负荷随累积径流量变化的冲刷效应较为明显,两种冲刷效应都表现为屋面比路面更加明显,但是几乎没有发生初期冲刷效应。经过对该区域雨水水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雨水收集量可初略定为12mm。对雨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分布进行测定从而确定雨水中污染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屋面雨水中悬浮性COD占总COD的比例较路面雨水中要大,为72.45%,路面雨水悬浮性COD占总COD的比例为63.23%;路面雨水中溶解性氨氮占总氨氮的比例为41.34%,屋面雨水中溶解性氨氮占总氨氮72.55%,其原因可能是降雨淋洗大气带入大量可溶性氨氮;屋面雨水中溶解态TP占总TP的比例为38.35%,路面雨水中为16.73%。通过单纯沉淀、人工快速渗滤、雨水中微生物活性研究对雨水的可处理性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在单纯沉淀中,污染物一般需要2h的时间才能基本稳定,对污染物SS、COD、NH3-N、TP的去除率为56.3%、40.2%、19.8%、21.6%;人工快速渗滤实验中,SS、COD、NH3-N、TP的去除分别为68.20%、49.95%、22.90%、53.86%;雨水中微生物活性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雨水的可生化性较好,在雨水收集池中微生物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可以对雨水进行生化性处理;最后通过水质矩阵、水质变化矩阵对污染物进行可处理性评价,得到人工快速渗滤是对雨水中污染物去除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