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曾指出: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成败,关键在于农业部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已经向我们表明:农业是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战略的动力,忽视农业的发展只会导致其成为制约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经济发展就面临着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等问题,因此,政府在2004——2007年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着重强调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在我国西部,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已严重制约了西部农业的发展。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面临着普遍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和荒漠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所以,重新审视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加强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西部农业生产的抗风险的能力尤为必要。因此,本文主要着力于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作模式问题的解决,通过理论中对农业基础设施供给领域存在市场失灵现状的认识,提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由政府主要承担、同时为避免可能导致的政府失灵而在准公共品供给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构想,给合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而农民普遍贫困的现状,本文提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建设框架,通过行政投入制度化、投资来源多样化、具体运作市场化、管理体制规范化的实现来构建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模式。全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章前言。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趋势,本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建立了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回顾了农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确立农业是经济发展战略动力的思想;然后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接着通过西方经济理论中对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论述,提出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计划、财政支持的框架,同时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采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思路;最后对本文所涉及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概念范围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是对国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通过对北欧模式、以色列模式、日韩模式的研究,得出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重视和注意的问题,也为构建我国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作模式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第四章西部农业基础设施面临的困境。通过大量的数据描述呈现了我国西部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明确了推进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构建相应运作模式的必要性。第五章战略思路。针对上述现状提出了一个整体的战略架构,对运作模式的主要战略目的、内容和依据进行了说明。第六章实施途径。作为全文的重点,本章构建了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实施途径。中国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作模式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大政府投入;二是革新管理体制;三是创新运作方式;四是拓展筹资渠道;五是完善参与机制。第七章将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到具体领域,包括生产型、社会型、生态型三个领域,并对各自领域需要重视的相关建设进行了说明。第八章将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到具体区域,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较大差异,将我国西部农业地区划分为黄土高原区、西南区、蒙新区、青藏高原区四个大区域,在各区又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的较小差异划分出小区,并对各小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第九章对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作模式所涉及的相关支持政策进行了说明,包括产业政策、产权制度安排等五个方面。本文主要的创新之处:⒈在理论构建部分,建立了表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相关关系的简单回归模型;⒉总结归纳出国外三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⒊提出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财政资金通过参股成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司,或者由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贴息、担保等方式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运作模式;⒋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体落实到生产、社会、生态三个领域;在导师的帮助下,虽然我尽力完成了这篇论文的写作,但是由于自身理论素养的不足、知识结构的单一限制了在该题目上更好的发挥。比如对国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的总结,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总结出这些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运作模式的目的,而仅仅是经验的逐条归纳;在运作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多注重于建设资金的来源、运作问题的探讨,缺乏对运作管理制度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重视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力求在问题研究上能达到运用不同的理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