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使心排血量下降,心肌供血减少,进而引起一系列不良后果。中性粒细胞是人体内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标志物,血小板可通过炎症介质促进炎症反应,淋巴细胞作为机体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在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中均起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的变化可体现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是两种新型的全身炎症反应标志物,两者几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领域中,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择期行单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患者术前NLR及PLR水平与术后新发房颤的情况,探讨OPCABG术前NLR及PLR与术后房颤之间的关系。资料和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期间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住院行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281例患者,按照排除标准最终确定25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心脏超声结果、术中及术后情况,并于患者住院第2日清晨采集空腹肘静脉血得到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计算获得术前NLR及PLR。根据术前NLR值将254例患者分为低值组(术前NLR<1.72,n=84)、中值组(术前 NLR1.72-2.39,n=85)、高值组(术前 NLR>2.39,n=85);根据术前PLR值将254例患者分为低值组(术前PLR<118.3,n=84)、中值组(术前PLR118.3-143.6,n=85)、高值组(术前PLR>143.6,n=85);通过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将患者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所有数据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三组间及两组间统计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的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评估。结果1.根据术前NLR值分为低、中、高三组,三组间年龄、心梗病史、术后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房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NLR低、中、高三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13.1%、21.2%、31.8%。2.根据术前PLR值分为低、中、高三组,三组间年龄、C反应蛋白、术后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房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PLR低、中、高三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率11.9%、20.0%、34.1%。3.房颤组与非房颤组间比较显示术前NLR、术前PLR、年龄、左房径、术后ICU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术前NLR(2.54±0.9)、术前 PLR(149.1±57.4)均较非房颤组术前 NLR(1.86±0.7)、术前 PLR(113.2±39.9)明显增高(P<0.001,P<0.05)。4.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LR、术前PLR、年龄、左房径均为OPCABG术后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NLR、术前PLR、年龄及左房径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6、0.684、0.710及0.693,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对OP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术前NLR及术前PLR联合预测概率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3,高于单因素,表明联合预测效果更好。结论1.术前NLR、术前PLR、年龄、左房径均为OPCABG术后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术前NLR或术前PLR水平越高,年龄或左房径越大,术后并发房颤的风险越高。2.术前NLR、术前PLR、年龄、左房径均对OPCABG术后房颤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