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主位理论对中国现代散文英译过程中陈述句的主位转换的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其深层文化原因,提高译者翻译策略与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译文质量。 首先,文章阐述了主位理论的发展,特别说明了韩礼德关于主位的定义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述位划分的特点及主位和主题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主述位划分有利于解释不同类型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因此较之于传统的主谓划分等方法,它在语言分析方面有更多的可行性。 然后文章以韩礼德主位理论为框架,通过英汉对比的方法,探讨了充当英汉语主位的不同成分。得出的结论是:英汉陈述句中的主位均可由名词短语、副词短语和介词短语实现,但汉语主位有更多的选择,如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因此,保持原有的主位结构不变,以取得翻译中的主位对等是可能的,但也应考虑到英汉主位选择的差异而不能盲目照搬源语中的主位结构。 以上结论为主位转换的类型和发生比率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可能性。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文章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中国文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文学现代散文卷》一书以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书为素材,选出书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得出一系列结论:一是中国现代散文及其英译的共同特征是人称主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二是主位转化在中国现代散文英译过程中存在,但是比例偏低。三是汉语话题突出和零主位的广泛使用使得汉语的主位和主题巧合的比率较之英文偏低。四是主位转换有多种类型:汉语中的介词主位,名词主位,人称主位及动词主位均可转换为英语中的非人称主位:动词主位转换成非人称主位“it”,人称主位,动名词充当主位等等。最后我们认识到,主位转换表面上看属结构调整,实质上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结果,即不同的思维方式。汉语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主观的,直觉的和曲线条的,而英语的思维模式则是分析的,客观的,理性的和直线条的。只有认识到这些差别,才能使转换后的主位贴切、自然,符合译入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