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地区严酷的生态环境和干旱、低温、盐碱等逆境因子严重影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的建植,提高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建植率已成为草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种子引发不但可增强种子活力和促进种子萌发,而且能够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幼苗抗性和建植成活率。针对目前紫花苜蓿种子引发中成本高、引发后残留与种子表面物质不易清除,以及吸胀伤害等问题,研究了紫花苜蓿种子水引发方法,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检测,得到如下结论。通过测定紫花苜蓿种子吸水曲线,以及不同温度和加水量组合条件下胚根突破种子的天数,确定了紫花苜蓿水引发的最适温度、加水量和引发天数。综合紫花苜蓿种子阿尔冈金吸水曲线和种子萌动曲线以及引发过程中水分的散失,确定种子引发过程中加水总量为种子原始重量的80%—120%。通过测定5℃、10℃和15℃温度和80%,90%,100%,110%和120%加水量互作条件下种子引发过程中的萌发率,确定种子引发的时间范围为2-9天。对44个引发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发芽指数测定结果表明,引发对种子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种子发芽指数(P<0.01)。以种子发芽率和种子发芽指数的平均值综合评价引发效果表明,5℃+90%W+3D、5℃+100%W+5D、5℃+90%W+4D和5℃+100%W+3D的引发效果最好,这与单因子遴选的结果并不一致。因此紫花苜蓿种子适宜引发的条件:温度为5℃,加水量为种子原始重量的90%-100%,引发时间为3-5d。5℃+100%W+3D,5℃+100%W+4D,5℃+100%W+5D对三得利、陇东苜蓿、新疆大叶种子的引发效果表明,三种引发处理均加快了种子萌发速率,使达T50(达最终发芽率50%的时间)的时间比对照提前1天,有降低硬实率的趋势,但引发对种子的最终发芽率没有影响,这说明本研究确定的水引发方法具有广泛的实用性。揭示水引发效果的生理反应。引发降低了4个品种种子水浸8h时的电导率、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种子内脯氨酸含量,但增加和降低的幅度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这说明了种子水引发具有修复生物膜、增强细胞结构稳定性和抗胁迫的作用,同时表明引发效果因品种的不同而异。提出紫花苜蓿水引发效果优于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引发。低温(10℃)和中度干旱胁迫(-0.6MPa水势)下,水引发较PEG引发提前种子萌发时间、加快发芽速率,提高萌发一致性;温度较高(15℃和20℃)和重度干旱胁迫(-0.9MPa水势)时,水引发和PEG引发效果无显著差异。这说明紫花苜蓿种子水引发效果整体优于PEG引发效果。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系统检测了紫花苜蓿种子水引发对不同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条件的响应分异性。在土壤含水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30%或90%下,引发使紫花苜蓿的出苗率、播种后30d时的建植率和2个月时的存苗率显著增加;在土壤含水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0%-70%下,引发对出苗率、建植率和实际存苗率有所降低,在一定土壤含水量内,引发增加了干旱条件下紫花苜蓿幼苗的株高;随土壤干旱胁迫程度的降低,引发对幼苗株高的影响逐渐减弱。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30%下,紫花苜蓿的分枝能力下降,表现为分枝数降低,这种影响随干旱胁迫的减轻而降低。引发对紫花苜蓿叶面积无显著影响。水引发对紫花苜蓿牧草生物量增加原因为引发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抗性,从而增加种子的建植率所致而并非促进植株的生长。引发对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的影响表现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增加,土壤含水量较大(50%以上)时减少。这说明干旱条件下引发能促进紫花苜蓿根系的生长。大田试验条件下检测了紫花苜蓿水引发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实用性。在年降水量为562mm、215.3mm和118.4mm三种生境中,水引发均增加了4个紫花苜蓿品种种子的建植率,但增加幅度因品种和生境而异。研究了紫花苜蓿水引发在不同灌溉条件下的引发效果。紫花苜蓿种子引发对不同灌溉条件下种子的出苗时间、出苗速率、田间最大存苗率以及存苗率达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可通过增加田间存苗率(密度)而增加干草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