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农村建设报道——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的《新农村周刊》分析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w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从媒体议程设置的视角,对《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的新农村建设报道进行研究,时间为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重任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当周开始(2005年10月16日)到2008年6月份。 首先,对这段时间内《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的报道进行整体的分析,主要是议题内容、新闻来源、报道对象等要素,寻找出《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新农村报道中的重要议题和重要的报道对象,即农业产业开发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新农民展示是最主要的议题,而农业也作为最主要的报道对象,农村、农民以及政府部门也是新农村建设报道中被关注较多的对象。 其次,通过对几年来的议题变化的数据进行分析,考察《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在议题的选择上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的关系。 最后,对《新农村周刊》的农业和村干部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总结出《新农村周刊》对两个客体的形象概述,并发现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对《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新农村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在新农村建设报道应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要求下,问题的反映与舆论监督的功能被掩盖了,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也没有得到展示,而偏向于成果的展示。这些问题对于其他对农类媒体都是可供规避和借鉴的经验。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在“姓社姓资”、“姓公姓私”的激烈思想交锋中,走完了从“资本主义尾巴”、到“有益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再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
本文选择《泰晤士报》(The Times)2008年的涉华报道为文本分析样本。首先对《泰晤士报》进行“议题分析”,从报道数量、议题类型、议题框架论点等方面宏观把握该报涉华新闻采用
期刊
传媒与受众的关系是传媒运营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在当前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受众作为各传媒(或集团)争夺的焦点,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源于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理论的传媒受
期刊
<正>由于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浦尔新区陆家嘴功能区域委员会主办,浦东新区梅园街道党工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