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受中国城镇化发展和人们对家庭生活需求的影响,以家庭为单位到城市打工和生活的人口不断扩大,因此,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流动儿童经历了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家庭的依赖感尤为增加,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养成和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在流动儿童家庭中,父母因为生活和经济上的压力,忽视了对子女的关爱,家庭教育方面相对薄弱。首先,在教养行为上,主要表现为流动儿童家庭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学业指导,实行棍棒下的教育。其次,在教养方法上,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较为专制,呈现出放任型和专制型的色彩,这种家庭背景下的父母,很难与孩子平等的沟通、表达感情。因此,如何建立适合各自家庭的教养方式显得格外重要,本研究从流动儿童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入手,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案主家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干预及探讨。本研究以“有福童享——青少年成长陪伴计划”项目中的流动儿童家庭为个案,运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对父母的教养类型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有待改善。在征求儿童及其家长的意愿后,本研究将该家庭作为本研究的服务对象开展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教养模式传统、父母参与的程度低、父母不良生活习惯的负面影响等方面的问题,探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发现家庭教养观念的匮乏和落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教育支持系统的缺乏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了父母的教养观念。因此,本研究根据对服务对象家庭教养问题的成因分析,选择萨提亚的家庭结构治疗模式对案主家庭的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本研究在认知行为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的指导下,遵循个案工作的介入步骤和程序,将社会工作的基本实务技巧与联合家庭治疗模式的方法相结合,通过个案会谈、家庭会谈、角色扮演等相对正式的会谈或治疗对父母进行辅导,通过愿望清单、父母榜样作用、奖惩机制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以期通过累计共八次的个案介入,帮助父母形成正确的教养观念,改善不恰当的教养行为,在父母与笔者的共同努力下帮助LY改掉问题行为,增强家庭功能,促进家庭幸福。最后通过量表评估、案主自我评估以及社会工作者自身评估,了解家庭结构治疗模式对流动儿童家庭教养问题的介入效果。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行为和孩子的问题行为得到明显的改善,个案介入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验证了萨提亚模式在流动儿童家庭教养问题治疗中能够达到预期的介入目的。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这样一个典型案例的剖析、研究和分析,使父母认识到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儿童的价值观念和早期社会化行为影响的重要性,并能够从本研究中挖掘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教养理念和方法,为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更有利的家庭支持。